生态环境部:大气攻关科研成果在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中取得重大成效
2020-01-02 10:41:46 - 行业资讯

12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19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提问,生态环境部在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面的主要做法有哪些?今后将如何进一步深入落实?

大气攻关科研成果在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中取得重大成效2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徐必久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既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但是要真的做到也很不容易,我们将坚决按照总书记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把近几年好的做法经验固化下来,同时改进和优化我们的方式,最终达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

在精准治污方面,初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是突出重点。盯住三类重点,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中之重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将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作为重点区域。

将钢铁、有色、火电、焦化、铸造等作为重点行业。

将秋冬季污染防治、柴油货车、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作为重点问题。

二是差别化监管。现在我们重点突出差别化监管,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将企业分为三类,对守法意识强、管理规范、记录良好的企业减少监管频次,做到无事不扰;对群众投诉反映强烈、违法违规频次高的企业加密执法监管频次,依法惩处违法者。对主观希望治理,但能力不足的企业重点加强帮扶指导。

三是分级分类治理。今年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方面,要求各地建立更加明晰的重污染应急清单,这与往年相比有很大差别。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按环保绩效水平分级管控,A级企业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可以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B级企业适当减少减排措施,C级企业正常减排。

在科学治污方面,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环境治理要讲究科学性,这些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一是加大重大项目攻关,这一点既是总书记的要求,也是李克强总理的要求。李克强总理在总理基金中专门设立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集中了全国相关领域两千名高水平专家进行集中攻关,在源解析、区域传输特征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这些成果已经应用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并取得重大成效。同时,在其他领域我们也组织开展了重大环保科技攻关项目,通过科学研究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开展“一市一策”驻点研究。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个城市、汾渭平原11个城市,39个城市开展“一市一策”长期驻点,专门派出专家团队进行定点帮扶,对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派出58个专家团队进行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

三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今年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上线运行,汇聚近十多年研发的环境治理技术类和管理类成果4000多项。举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系列活动,累计推介先进技术670余项,同时筛选和发布一批优秀示范工程,供地方和企业选择使用。

在依法治污方面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特别是在法律法规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座谈会、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征求意见过程向社会全部公开。在实施过程当中,给企业预留时间,大家可能对标准也特别关注,在这方面着重多介绍几句。

近期,生态环境部把现有标准执行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根据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将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来进行填平补齐。在标准制修订过程当中,也欢迎媒体朋友们积极给我们提出意见,大家听到好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的反馈给我们,我们将更好的吸收采纳。

二是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这项制度已经在全国实施,目前所有市、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均已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制度,涵盖企业80万家。

三是推进公开公平执法,规范自由裁量。2019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生态环境领域有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近期出台了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的文件,各方面效果逐步显现。

转自: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