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备受关注的“西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造假案”。目前,该案已在6月16日进行了一审宣判,涉案的7人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获刑,刑期从1年3个月到1年10个月不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
怕暴露删除监控视频
据媒体报道,长安区监测站是西安市两个国家直观监测子站之一,其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并作为国家考核地方空气质量的重要依据。2016年2月,长安区监测站回迁至西安邮电大学南区动力楼顶时,时任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站长李某,利用协助监测站搬迁、调试的机会,私自截留了监测站钥匙,并偷偷记下了监测站监控电脑密码。随后一段时间,工作人员多次潜入长安区监测站内,利用棉纱堵塞采样器的方法,干扰监测站内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
空气采样口被棉纱堵塞后,该站自动监测数据多次出现异常,影响了国家环境空气治疗了自动监测系统正常运行。此举引起国家监测总站的注意,于是派人前来检查。据媒体报道,为防止事情败露,2016年3月,长安区监测站曾有将监控视频删除的行为。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6月17日,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微博对此也作出回应称,该案件是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涉事人员行为违反了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给予惩处,彰显了法律的严肃性。此外,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环保部将采取严格的质控手段,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对环境监测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和查实,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内容部分选自新京报和中国环保网)
国家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观点
1.数据造假手段花样百出,层出不穷。有将环境监测仪探头放在清澈的矿泉水瓶里;有人为设置程序,当数据超标时用旧数据替代;有故意损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有采样分析仪上接导线,使得监测数据可以随意更改……对于这些问题,环保部门要以网格化布点为抓手,以新的环保法为武器,以环保督查为契机,挥动其自己的拳头来,让一个个污染企业逃无遁形。
2.数据造假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数据来源相对单一。造假者只需要针对一台设备进行内部或外部的整改,便可改变其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对于管理者来讲,又很难发现采集到的数据是否存在造假,因为并没有更多的获得相关数据的渠道。所以要通过大范围布点,全方位监测的方式,多渠道多角度的收集数据,并依托大数据技术分析污染成因,找到污染源头,以及扩散趋势,从而实现区域空气污染动态化、制度化、数字化治理,提高造假难度。
3.数据造假企业肆意妄为,胆大包天。数据造假的范围广阔,涉及多个领域,环保监察容易产生疏漏,加上老百姓的监督意识不强,导致造假企业肆意妄为。因此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对互联网公开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在平台实现各类生态数据的大融合,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让公众能够更理性科学的进行参与互动,提升公众参与度。同时,公众的参与,更能有效的对数据造假,偷排漏排,进行监督。此外,环境污染是多领域、大范围的,政府要从环境治理整体解决方向出发,对环境进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