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将至 企业加速布局4000亿“淘汰赛”
2019-08-23 14:05:49 - 行业资讯

“选在《巴黎协定》生效当天发布《工作方案》,彰显了中国政府落实《巴黎协定》在国内采取积极行动的决心,也推动其他国家来落实。”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伟分析。11月4日,《巴黎协定》生效当天,中国第二份温室气体控排五年工作方案出炉。

11月4日,《巴黎协定》的生效日。当天,中国第二份温室气体排放五年工作方案正式出炉。

这份名为《“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力争早日达到峰值。选择这一天发布方案,绝非偶然。舆论普遍认为,《工作方案》的发布,彰显了中国政府落实《巴黎协定》的决心,此举客观上也对其他相关协定国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工作方案》明确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最主要抓手之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伟表示,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正进入启动前的最后冲刺阶段。

所谓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此前,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了碳交易试点,目前广东市场体量最大。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24日,全国一二级市场累计成交配额12453.02万吨,成交金额达32.3亿元;累计成交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7136.72万吨。中国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指出,从若干履约季的结果来看,试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远远快于类似条件的省市,且地方经济发展也保持平稳。

“近年来,我国在碳排放交易试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之下,未来我国的碳市场交易规模将高达4000亿元。不过,碳市场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我国国情与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不同,适合我国国情的碳市场模式需要逐步摸索。”能源互联研究者聂光辉指出。

虽然全国统一碳市场尚未正式启动,但市场却早已热了起来。广东碳排放交易所数据显示,11月14到18日,碳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共成交配额61.33万吨,较前一周上升201.35%,均价在每吨10元到40元之间,总成交金额为909.41万元,较前一周上升92%。

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每吨300元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如果以当前七个试点地区的碳价平均标准来测算,全国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可能会达到12亿元到80亿元。如果考虑碳期货进入碳市场,规模将放大到600亿元到4000亿元。

虽然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明后两年更多是以机制建设为主,让全国市场运转起来,真正获益还有待时日,但企业早已行动了起来。目前国内五大电力、部分地方电力、石油石化、新能源企业很多已经开展了系统工作。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9家交易机构,还有更多地方表示要建,“但交易目标不衔接,交易价格不一致,交易标的确权审核方法不统一等问题还存在,市场环境亟待优化。”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善成坦言。按照发改委的计划,未来全国将保留7家至8家国家级交易机构,淘汰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也有舆论认为,目前各个碳交易试点交易机构的交易方式受政策限制,这导致交易频率及市场活跃度也受限。《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也介绍,7个试点碳市场的交易仍然都以履约交易为主,常出现履约期临近时期量价齐涨,履约期过后交投清淡的市场潮汐现象。如何在非履约期激活市场,使交易活动在全年分布更均衡仍是碳市场建设的难点之一。

针对我国碳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等机构已建议在碳配额分配方面坚持适度从紧原则,防止出现配额发放过松的情况,在免费分配基础上逐步引入拍卖等有偿分配方式。在基础供求关系方面,总体上应保证碳配额供求基本平衡或供略低于求,使碳市场定价机制维持足够的张力。另外还建议各类碳金融交易应该在市场准入资格方面设置较高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