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大气污染治理就交上了抢眼成绩单: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且PM2.5浓度下降超过8%。
但在企稳向好的同时,大气治理仍存一系列待解难题。2019年如何扩大战果,守护蓝天,便成了当前各方关注焦点。
1
2018年整体回顾
向大气污染宣战,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年是深入挺进“蓝天保卫战”的元年,也是大气治理的攻坚关键期。
去年的“大气十条”圆满完成,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要知道,就在一年前,2017年的元旦还经历了长达一周的“跨年大雾霾”。
根据生态环境部近日通报的最新统计,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向好。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1.3%,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9.3%,为39微克/立方米。通过对比发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从“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两项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来看,PM2.5未达标的近259个城市(基于2015年平均浓度)平均浓度为42.4微克/立方米左右,同比下降近9.97%。
从蓝天保卫战三大重点区域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8年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49.9%,长三角地区为73.8%,汾渭平原则为53.9%。较此前同期水平,三者均有所上升。整体的338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超过8成,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均达到序时进度和年度目标要求。
然而,平均数值的优异表现却难掩“个体不足”。诚如在空气质量整体改善的背景下,散煤治理在农村地区存在村民经济负担问题,企业环境治理降成本的诉求,部分城市推迟“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时间等一系列问题,都将考验蓝天保卫战最后两年决策者的智慧。
2
2019年如何守卫蓝天?
借着东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此前就曾公开表示,2019年将聚焦三大重点区域秋冬攻坚,包括散煤、钢铁、散乱污、柴油货车等领域。同时到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将基本完成散煤清洁化替代。
权威媒体也报道,如能延续“十三五”对不同城市的PM2.5浓度下降要求,同时强化对重点区域的要求,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有望分别在2025年和2030年之前达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则要到2030年左右。
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硬仗才刚刚开始。资深环保专家彭应登表示,大气污染防治是一个“多投入、多改善”的正相关过程。
未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在综合协调方面将进一步深化联防联控机制。并进一步加快制定配套法规规章,完善大气环境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在大气污染关键问题上的科技支撑。可以预见的是,2019年生态环境领域或许不会出台更加激进的措施和手段了,保持政策力度,巩固工作成果将成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