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展两年、四批次工作的中央环保督察,终于实现了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中央环保督察效果如何?环保企业的感受可能最能说明问题。3月1日,在2018环保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苏伊士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孙明华表示,近两年来,他们污水处理厂的水量明显提高,垃圾焚烧厂的焚烧量也明显增加,这都是因为中央环保督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压力,从而推动了环境治理的需求。
不过,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看来,这种依靠大量人力解决问题的模式难以长期持续,一些地方政府也只是采取短期的临时措施应对环保督查,未来应该构建天空地环境监测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管理的常态化和标准化。
“政府一把手1/3工作是环保”
孙明华发现,自从中央环保督察开展以来,各个城市的危废处理厂多了,像雨后春笋一样建设起来了。
“以前环保执法不严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是偷排偷放,这些污染物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环保督察后,污染物偷排开始与企业领导人的法律责任联系在一起,没有人敢再冒这个风险了。”她解释说。
海湾环境董事长魏巍也表示,中央环保督察开展以来,他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地方政府承受的压力,京津冀地方政府的一把手基本上1/3的工作都是关于环保的,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查看手机APP上的PM2.5数据。
据了解,中央环保督查的力度空前。以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为例,督察期间共与768名省级及以上领导干部、677名厅级领导干部开展了个别谈话,对689个省级部门和单位进行走访问询,问责了党政领导干部1.8万多人,累计移交了387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案卷。
“每一个督察报告,总体上70%篇幅是讲问题,20%篇幅谈成绩,10%篇幅提建议。”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表示,通过督察,刺痛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敏感神经。许多地方领导同志反映,中央环保督察是“触及灵魂、荡涤思想、深受震撼”。
正因为如此,中央环保督查才能解决一大批长期难以解决的环保“老大难”问题。例如,新疆卡拉麦里山等自然保护区环境问题基本整改到位、湖北基本完成湖泊违规养殖的清退工作、安徽全面叫停侵占巢湖滨湖湿地等行为。统计显示,中央环保督察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
谨防“一阵风”
不过,赵笠均发现,有的地方政府只是想短期地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来应对环保督察,而不是长期、持续地改善环境质量。
“在华东某市,地方政府问我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在河道的检查点附近安装一些应急装置,一旦遇到环保督察,只要紧急启动这些装置,就能快速地让河道断面达到考核标准。”赵笠均说,“通过这件事情看,我觉得环保督察只是促逼了政府的短期行为,通过采取临时性的措施来应对督察,这不符合环境质量长期持续改善的精神。”
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去年他去山东某地,看到那里环境卫生搞得非常好,但该市是传统的陶瓷产业基地,污染非常严重。乘坐滴滴专车的时候,司机就告诉他,自己本来是在工厂里上班的,因为环保督查来了,政府就把企业都关掉了,使得他只能出来开滴滴赚钱。等到环保督查走了,工厂才会重新开工。
“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少数反弹的问题,我们也收到过一些举报,反映有些问题在进驻时解决了,督察组走了以后,问题又反弹了。”刘长根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针对这一问题,环保部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建立清单式调度制度,把环保督察整改方案的内容分为重点整改问题、党委政府督办情况、建立长效机制等几方面,要求地方上报。环保部根据报送的情况组织进行核查,整改不到位的会采取再警告、提醒等措施。
在赵笠均看来,中央环保督察这种依靠大量人力投入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难以长期持续,而且单凭环保部门的力量无法做到对固定污染源的全覆盖。
“可以利用大数据辅助技术,以精细化管理代替人为检查,用数据获取新知、支撑决策、提升管理、驱动创新。”他表示,“希望不要仅仅依靠人力去督察。”
他建议,可以构建天空地环境监测监管体系,政府推动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环境管理制度,借对排污许可制度的推动,利用在线监控、监督性监测、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建立天空地的环境监测监管体系,从而实现管理的常态化和标准化。
“借助数据化环境管理手段,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实现管理优化和精准控制,严控高污染行业、重点企业排放、对存在偷排漏排、拒不执行、数据造假等情况的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进行处罚,并结合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信用等手段,让违法产业付出代价。”赵笠均表示。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马维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