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从12月22日开始,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组陆续向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区)反馈督察意见,并同步移交督察发现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案卷。本次督察共立案处罚10806家,立案侦查335件,问责6471人。至此,中央环保督察“两年督遍全国”的计划将画上句号。
从2015年起,针对持续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地方政府在治理上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中央层面的环保督察风暴启动。中央环保督察组督责范围之广、问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据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此前表示,环保督察是“按照中央巡视组那样一种方式来进行”。
而两年下来,尽管在现实中不乏被欺骗乃至遇阻的情形,但中央环保督察组“不留情面”的工作作风,直指地方沉疴,“快刀斩乱麻”确实也赢得了“环保钦差”的美誉。由此引发的环保治理风暴席卷全国,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一项中心工作。
与以往相比,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视”固然有自上而下压力传导的影响,落实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刀切”的情形,但总体而言,阶段性的凌厉举措无疑取得了显著效果。这其中,必须注意的一个背景是,在过去长期的环保治理过程中,很多压减产能、淘汰落后往往流于表象,地方政府出于经济指标的诉求,很多时候并非真的“一刀切”。
这也导致了明面上看,好像环保行动风风火火,实际上却只是在空泛地吆喝。也正是在种种阳奉阴违的行为之下,国内多地环境持续恶化。据环保部去年6月5日发布的《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5.1%。而京津冀13个城市在三大区域中,空气质量最差。
两年的环保督察,一方面促使中央直接派员插到“经济末梢”,掌握了真实的经济社会运行情况,了解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状态,从而为未来的环保决策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诸多第一手材料,这样的“打通”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另一方面,也对地方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促使其开始认真考虑环保问题,而不只是短期应付。
事实上,在此前的督察中,也曾发生过“应付”之举,比如督察组来了就匆忙关掉几个厂,或临时把工人赶到其他地方。还有的地方仍以惯常的行政惯性搪塞敷衍,在第四批督察中,吉林长春市政府就因大气污染防治不力被督导,该市不仅发生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重污染天气应对也不到位。可见,在强大压力下,仍有地方政府无视督察,这足以表明环保治理是长线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特别是,此番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对31个省区市督察全覆盖的实现,一些地方很可能会出现某种“反弹”。当然,这种“反弹”可能并不会以简单的污染方式呈现,而是会以地方经济受影响、就业压力大、消费难以提振等理由出现。而此类说法,也贯穿了中央环保督察的全过程,一直没有停歇。
客观而言,大面积的环境治理必然导致企业的关停并转,也确实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众生活。但是,这也恰恰表明,地方政府应该综合治理环境,总体规划产业迭代,实施精细化管理,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头来弄得焦头烂额。何况,环境治理越是严厉,对那些提前升级的企业就会越有利。
因此,如何在“两年督遍全国”之后,持续保持环保督察压力,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措施,使之实现制度化、常态化运行,避免各地出现事后反弹,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能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效,也关系到公众与社会对中央治理环境决心的认知。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