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PM2.5“名副不实” 为风口中的自来水正名
2019-08-23 14:04:09 - 行业资讯

连日来,一份清华大学历时3年关于自来水的调查报告传遍朋友圈。报告显示,国内23省44个城市自来水检出含有健康风险很大的消毒副产物亚硝胺(即水中“PM2.5”)。一时“自来水致癌说”甚嚣尘上。看似有权威研究的背景,以及合情合理的科学报道剖析,但在短短一天之后多家网络上冒出了不少辟谣贴,直指此次科学报道危言耸听。

“它,像极了此前空气污染中被忽略的PM2.5。”被众多学者称为水中“PM2.5”的亚硝酸,作为自来水消毒的副产物之一,正是此次自来水水质争议的主角。

3年,23个省,44个城镇,155个点位,164个水样……上述数字源自日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公布的水质调查报告。作为国内迄今为止最全面、规模最大的调研,此次报告显示,我国多地饮用水中含有毒性作用的物质——亚硝酸。援引研究员陈超的话说,“调查结果出乎我意料:一是种类那么多,二是浓度比想象的高”。

听起来好吓人的样子!那么,自来水都不能喝了?显然不是。

在食品安全风声鹤唳的当下,由空气、饮用水、食品安全等带来的隐忧,总是能够引发“吃瓜群众”的深切隐忧。至于此事,一些科学事实无疑有待揭开面纱。首先,据此次水样中所抽检的亚硝胺浓度,绝大多数都符合世卫组织的推荐标准,达到理论上的安全范畴。同时,即使我国目前暂未将亚硝胺纳入水质监测标准,但参照国际上诸多发达国家案例,这至少也说明目前亚硝胺浓度并非具备评价水质通用性、必要性指标的典型性……鉴于此,面对自来水中的“PM2.5”,我们是否又被“吓坏”了呢?

一方面,尽管亚硝胺与PM2.5存在些许关联。即便是,小分子有机物在传统的生物氧化、沉淀过滤以及反渗透过滤等举措下难以祛除,但如果技术上利用折点加氯、紫外线消毒等方式,亦能有效避免亚硝胺的产生。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活性炭也能实现过滤吸附亚硝胺的功效。

而对于众多知名学者来说,消毒作为自来水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安全阀”,业界目前尚未能规避自来水消毒过程中产生亚硝胺类物质的问题。与不消毒或消毒不充分或引起的风险相较,消毒副产物多带来的健康威胁可谓微乎其微。就此,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饮用水安全保障专家组组长邵益生认为,加强自来水消毒工艺管理、保障自来水微生物安全将更显重要性。而在控制消毒副产物的基础上,对于极其微量且风险尚不明确的亚硝胺类物质显然不必恐慌。

另一方面,与“习惯性焦虑”相对应的是,我国饮用水的国标正逐步完善。自2015年起,检测指标从35项增至106项的饮用水“新国标”,已与世卫组织的水质标准相接轨。在实际应用层面,我国自来水厂严格依据相关规定,一旦水厂不能保证出水符合国家标准,将立即停止出水。“显然,目前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质是完全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贾卫列说道。

因此,倘若简单地将“23省检出自来水”、“致癌说”缝合,无疑将会得出一个看似“客观”的判断。但如何借得一双“慧眼”鉴伪识真,便是我们接下来该考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