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脱物联网金融的“原罪”,我们能否用IoT技术再造一个“支付宝”?
2019-08-23 14:01:05 - 行业资讯

去年,一家银行与国内某物联网企业合作推进物联网动产融资业务,旨在通过多种技术应用,促进动产融资业务逐步向智能化和标准化转型升级。这一举措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将物联网金融的概念又一次推向鼎沸。

其实早在14年7月,该企业就开发了“汽车质押管理系统”,对接该银行的信贷系统,完成了物联网金融的先行探索,并凭借这一模式成功拿下全国唯一一个依托物联网金融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牌照,包括汽车、纸品、钢贸和铜贸交易等。

物联网金融的核心:为动产赋予“不动产属性”

诚然,利用全新的物联网技术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动产融资业务的难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如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还主要是不动产担保融资,从法律上讲,所谓不动产是指土地、房屋、林木等定着物,说白了就是你人跑了却不能带走的那些玩意儿,而动产则是不动产以外的物。

像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这么精明的组织,借钱给你肯定是希望你能连本带息还款啊,为了提防“江南皮革厂黄鹤厂长”这样的人物,银行规定你企业要想借钱就得拿担保物抵押。还有什么比不动产更合适的抵押物吗?反正贷款人无法转移财产实物,多有保障!可是动产就不一样了,你要是把车子货物偷偷变卖后捐款跑路,那银行的风险可就太大了。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出现了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不动产却依然急需用钱的情况,银行总不能让这些企业因为没有现金流滋润都活活枯死吧?于是,动产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融资方式。但是在两者之间,银行肯定是对不动产又亲又宠,动产抵押往往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

而物联网金融的核心就在于: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中国的几万亿动产赋予“不动产属性”。

传统的动产融资业务,企业将合法拥有且银行认可的动产交由银行委托的物流监管方进行监管,物流监管方通过派驻监管人员实施人工现场监管。在这种业务模式中,物流监管的质量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物流监管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现场监管人员的履责程度,银行面临重复抵质押、押品不足值、押品不能特定化、货权不清晰、监管过程不透明、监管方道德风险、预警不及时等一系列风险,像2013年的钢贸事件仍不可避免。而物联网技术恰巧可以解决以上难题。

拿钢铁行业举例,利用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管系统,可以实现对钢筋等动产存货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智能化管理,使客户、监管方和银行等各方参与者均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全面感知和监督动产存续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有效解决了动产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再比如汽车行业,不用去现场也能掌握车辆状态。以往4S店多半通过贷款购买汽车,在车辆售出还款前,汽车属于银行质押的资产。银行需要派专人到店里盘点,人工查验车架号。而在物联网金融模式下,“汽车质押管理系统”可以给这些待售汽车构筑一个“虚拟围栏”,库存现场的情况就可以“一目了然”。车辆移动出虚拟围栏,系统默认车辆属于非法移动状态,GPS坐标就会上传到云端管理平台,然后以轨迹的形式显现出来,这样监管员不用到现场就可以掌握车辆的状态。

而该银行的目标也很弘大,他把目光投向已经历深度调整的大宗商品行业,希望借助物联网技术重新撬动这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

鲜花与掌声背后的隐患:产能过剩如何解决?

看上去这是多么完美的解决方案啊!随便搜索物联网金融的关键词,都是一片赞叹之声,可是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实则藏着巨大的隐患。

首先,从经济学上来看,一个企业把不动产抵押后再抵押动产,或者是没有足够的不动产只能抵押动产之时,对企业本身来说是存在很大风险的。这就好比把房子给银行了,衣服也给银行了,自己还剩下了什么?

习大大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可是仅仅凭借物联网的技术,货物仍然堆在仓库里,去库存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

笔者承认,有些公司选择动产抵押确实是资金周转的问题,这时用物联网金融帮助其渡过难关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仔细想想,试问什么样的企业更倾向于抵押动产呢?大多是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企业,钢铁、汽车属于什么行业?典型的产能过剩啊,就算这些企业把动产抵押出去获得了现金,可是能对化解产能过剩起到多大的作用? 银行把钱贷给了这样的企业,让他们勉强再苟延残喘半年、一年,可是一半年过后,钱花出去了,该倒闭的还是要倒闭。那么到最后,不是坑了银行坑了储户的钱吗?

所以,笔者相信五大国有银行应该是不会做这样的尝试。

物联网金融进入死胡同:不,还有新思路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物联网金融难道走进了死胡同,只是个空壳子吗?

不、不是的。以上这种改变动产性质的金融模式还是在银行体制内的一种中规中矩的金融创新。在支付宝平台出现之前,所谓的金融创新大多集中在理财产品、金融制度亦或是金融市场的创新,可是当支付宝发展成人们心中另一种意义上的银行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金融还能这样子搞。

所以,改换思路,利用物联网的技术,也许能打造出另一个支付宝量级的平台。

事实上,国内也有公司在尝试这么做了,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说明这个过程:

A是一家普通的自来水厂公司,B是一家物联网解决方案公司,m代表这个自来水厂的所有用户。

B告诉A说:“听说你每年因为自来水泄露的问题要损失将近1/6的利润,我觉得很焦心,这样吧,我给你所有的管道上都免费装上我们的物联网检测设备,这样哪里出现了泄露就能第一时间反馈给你,你们及时维修,可以大大节省成本。”

A一听,觉得这是好事儿啊,自己不用费什么事儿好处却大大的有,但他心里也犯嘀咕:“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你这么帮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B:“是这样的,在安装所有的设备之后,我们希望规定自来水厂的用户每人办一张水卡,然后首次需要往里预存X元钱(约等于一套设备的成本),预存的钱先放在我们这里,每个月月末这个用户用了多少钱,再由我们这里打给你们。”

A:“原来如此,这样你们就形成一个现金池,可以去搞金融了。”

当然,上面的过程是很理想化的过程,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自来水厂自己也很想持有这样的一笔现金流,凭什么要给别人呢;相比于支付宝,一个城市里家庭预存的水费量级实在不大;还有怎么打通城市的各个关节,最后达成合作,合作后怎么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

所以与其说它是物联网金融,不如说它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但是他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思路,除了自来水厂,同样的模式可以应用于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谁又敢说,未来物联网金融领域不会出现一个支付宝那样的庞然大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