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读:制造业的互联网化及服务转型
2019-08-23 13:59:51 - 行业资讯

本文是2013年作者对中国制造业现状深入剖析基础上,思考如何用互联网的方法推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而形成的观点,在今天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本文一些观点具有很强前瞻性。

过去30年,中国凭借比较低廉的自然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成为“世界工厂”。但从2008年源自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我们发现,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往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新兴国家转移;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流。全球制造业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格局。

这背后真正的动力是什么?野蛮生产模式的中国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作为服务于制造业的业务咨询和IT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面临什么新的机会?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什么改变

首先,随着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的丧失,低端制造业企业开始向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转移。过去的中国制造业凭借较低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成本迅速发展,投入、产出和效益高速增长,国际竞争力得到持续提高。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到世界制造业总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坐上了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但是中国制造业虽体量巨大却实力不强,体现出低质量和低附加值的特点,一直以来只能占据低端产业以及高端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在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中竞争力低下。

从2008年开始,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和能源涨价、人力成本上升以及全球制造业的升级,中国劳动力的优势不再明显,制造中心开始向越南、菲律宾等其他亚洲国家转移。占中国制造业工厂近2/3的跨国制造企业开始部分关闭或缩减在华业务,转移到其他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耐克运动鞋工厂从中国转战越南即生动说明了这一点。2000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越南当时的份额只占13%.随后,中国产量逐步下滑,越南的产量逐年提升。2009年,中国和越南的耐克鞋产量就一样了,都是占全世界36%。2010年,局面发生逆转,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耐克鞋生产国。据《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6%,而中国的这一增长率同期不到8%。可见中国制造业风光不再,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颓势还在延续,根据2013年7月24日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初值为47.7,低于6月份的48.2,创11个月以来最低。

其次,美国把依托高新技术振兴制造业作为长远战略,高端制造业的回流与新技术的发展威胁中国制造业。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深刻认识到制造业对本国经济的重要性,欲通过复兴制造业保持美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在一系列政府支持法案以及财政支持下,美国制造业得到了持续增长,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4月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33个月扩张,显示美国制造业持续复苏的势头。与此同时,制造业回流美国的趋势显现,而我国成为美国制造业“回巢”的重点流出区域。2011年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4%,比2010年放缓0.8个百分点。其中对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12.7个百分点,居主要投资东道国增速下降之首。BCG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总部设在美国的制造业高管有超过1/3的人计划将生产从中国转回美国,或正在考虑这种做法。这不仅会导致美国资本和技术流出逐渐逆转,其种种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还会吸引全球资本,使中国的吸引力下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强调复兴制造业并不是恢复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要素性产业,而是依托高新技术推动高端制造,以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二、全球制造业新格局改变的技术经济因素

除了政治因素以外,改变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动力来自何处?首先,是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制造成本的差异的缩小。

第一项:材料成本。原材料市场是全球统一市场。加上互联网技术使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物流效率也在提高,附加在原材料运输上的物流成本也在下降。所以在材料成本上,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已经基本没有差异。

第二项:人工成本。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正在下降,也使得美国制造业越来越有吸引力。尽管中国制造业时薪还远远不及美国的水平,但中美之间的成本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10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了6.1个百分点,单位劳动力成本降低了4.2个百分点,从2002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累计降低了10.8%。至于高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方面,美国大约是中国的23倍。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力报酬增速比生产率增速要快得多,从2005年至2010年,工人的工资水平以每年19%的速度递增,而同期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全负荷成本只增加了4%。所以在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上,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异正在迅速缩小。这对于一向靠要素价格低廉取胜的中国制造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挑战。

第三项:制造费用。其一、随着页岩气页岩油技术的成熟,美国能源价格将会大幅下降;其二、智能机器人的价格降低和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制造费用率。在这一方面,中国将越来越没有优势。

第四项:间接费用。源自互联网的方法将大大降低这方面的费用。后文详述。

其次,是制造业模式的创新,用互联网方法开始全面再造制造业。

Chris Anderson在《创客》一书说,迄今为止,互联网引发的数字革命基本局限于屏幕上。然而,我们每天置身于当中的,是实体物品构成的世界。这些实体物品大部分都是制造业的产物,如果包含实体物品的分销和零售,制造业的经济规模占整个世界经济规模的3/4。

制造业在过去发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汽车制造业为例,福特的流水线、丰田的JIT生产方式,深深影响了所有的实体物品交付给我们的方式。但是,有一点没有变化,与互联网产业相比,制造业是封闭的,一直掌握在大公司和专业人士手里——因为制造业需要高额的设备投资、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成本消耗。

但是一切即将改变。制造业会像互联网一样开放。原因何在?

制造业本身处在数字化转变的过程中。实体物品已经成为屏幕上的种种设计,而这些设计可以文件形式在线共享。过去几十年间,工厂和研发部门已经经历了这样的转变;时至今日,这样的转变终于发生在制造业的客户的电脑上。也就是说,制造业已经可以向普通人开放了。我们来看看整个转变过程:

产品设计的转变。比如你需要定制一套茶具,可以到互联网相关网站,下载茶具的相关文件,用Autodesk123D免费设计软件打开,如果要修改成你喜欢的样式风格,只需要简单的鼠标拖拉就可以完成;或者,你灵感来了,想要一套你邻居家的茶具的样式,稍微调整尺寸即可,那么你可以用3D扫描仪,把邻居家那套茶具的造型扫描下来,并将3D数据模型传送到电脑,你照样可以用Autodesk123D软件打开并修改。当然,你可以在网上社区和网友(包括你想委托生产的厂家的设计师)交流想法,共同完善设计。此时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产品的设计,与以往不同,设计完成的文档,是可以直接提交给加工设备的;

加工过程的转变。设计完毕后,你有两个选择,交给桌面工厂或者交给云工厂。如果你选择开设在自己家里的桌面工厂(包括3D打印机、数字机床、数字切割机等),那么设计文件会传输给它们,它们按照设计文件直接执行加工指令,完成3D打印等工作,你拿到了由陶瓷材料打印而成的茶具;

如果你选择的是云工厂,那么需要在网上与云工厂的相关人员沟通你的要求和商务谈判,确认交期、质量、价格以后,等着云工厂送货。云工厂根据订单的需求,安排制造活动,当然有可能也要用到工业级3D打印机。云工厂的典范是Chris Anderson在书中详细描述的Tesla电动汽车在美国的工厂。CEO Elon Musk几乎在每个环节都使用多功能智能机器人,这些多功能智能机器人会根据软件指令,完成不同的工作,事实上,让小批量定制的成本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成本几乎接近。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使制造过程充分保持柔性。

总之,在制造业全面引进互联网方法,大大降低了设计的门槛,人们为此还建立了“开源硬件社区”,让制造业向普通人开放,阿里巴巴所说的C2B(Consumer ToBusiness)业务模式落地了;而3D打印技术、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使小批量定制的成本接近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使工厂“云”化,制造业实现新的模式改变。

过去的十年,人们在找寻通过互联网创造、发明以及合作的新方式;未来的十年,人们将把这些经验应用到实体物品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在这之后人们的劳动越来越多的被机械所代替,人力被机械力所替代也大大解放了人们的生产力。在Chris Anderson眼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们大脑的智力开始被机械的智力所取代,而标志性事件就是个人电脑的普及。现在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数字制造”:制造向普通人开放,桌上工厂,开源硬件创新社区。互联网热潮只完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上半场,下半场才是真正的革命。

三、中国制造业的应对之道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低要素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的同时,也没有建立起新的优势,在全球制造业再分工的浪潮中面临着“高端扼制,低端冲击”的困局。建立全球化的战略视角,通过强化创新与品牌向价值链上端转移,同时,通过全面的数字化再造经营模式,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应对之道。

中国制造业应通过强化创新与品牌向价值链上端转移。定位低端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忽视创新,平均研发投入占整个投入的0.69%,而国际平均研发投入大概为3%到5%,因此中国制造业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强创新和品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企业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在创新目标、创新方式、创新机制等方面,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政府应尽快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推动形成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包括:全面实施支持研发和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支持创新的有关条件和环境。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国际知名品牌。

中国制造业应建立基于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的战略视角,向海外扩展。当制造业企业成功向价值链上端转移,掌握了一定的产业链话语权时,就应该在全球范围内考虑企业的整体战略,充分利用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分配价值链环节。例如,由于中国在传统制造领域的成本优势正在迅速消失,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可以把低端制造环节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新兴经济体,一方面消化过剩的制造能力,一方面寻求更低的成本洼地。目前已经有20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50个国家累计投资达200亿美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投入到制造业中。在内需开拓艰难,而欧美市场又因经济不景气需求乏力的背景下,将中国制造业移向新兴经济体,既可就近利用当地劳力、能源、原材料,又可贴近最有潜力的市场,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制造业应主动迎接“新工业革命”,通过全程数字化,再造企业经营模式。“新工业革命”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可能就是制造业的未来。

来源:http://www.iot101.com/news/2015-09-26/10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