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琪:解析物联网与智能交通
2013-05-07 13:49:20 - 行业资讯

杨琪:今天,应主办方的要求,我讲的是物联网在交通技术中的应用。这个图很多专家都看过,在各个媒体和杂志上出现的一张物联网的概念图。在上个月,我们在北京国家物联网的体系构架的时候,很多专家对这个图产生了质疑。因为他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准确,因为它整个体系是通过传感器网络通过接入到最后使用。其实这个是信息化的一个体系结构,信息化的提法也主要是在中国有,把信息收集上去。我们在讨论会上提出要修改这张图,因为它实际上在交通领域里,光是收集上去信息是没有用的,它必须形成一个闭环的管理系统。不管是交通,还是智能交通,它实际上是一个闭环的。信息上去之后,必须要反馈下来,要去控制。比如我们在交通过程中,应该对交通流进行控制,然后对控制的结果再反馈下去。而且,从国外很多资料,包括ITU这一层应该是叫设备网,不应该是传感器网络。我想在以后的国家标准发布过程中,会把这个修改过来。

从物联网的概念来理解物联网,把物联网和互联网作比较,在物联网来有一个特征,一个是要识别,在你的网络里你是什么角色,人家怎么来识别你。第二个,你要有各种的感应,听觉、视觉、触觉、味觉。通过大脑取得的一些信息经过分析以后,有动作的反馈和语言的交流。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物联网,物联网也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识别,你身份的识别。在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之前,因为智能交通对于识别来说,有一部分的内容在里面,但做得不是很精细化。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以后,一大批专家分析物联网概念时候,就发现智能交通的识别还做得不够。你比如说一个车,我们在智能交通里面,就把它作为一个单一的课题。有可能这个车有很多的特性,车有车牌号,运载的东西它也有一个特性,因为涉及到汽车的运转和制造方面,发动机、刹车、车辆运行的状态都是它要去感知的。从智能交通的角度来说,原来有的还是很多的。在思考和处理,可能物联网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有一些新的,比如云计算,中国还提出海云计算,还有就是一些新的传输方式,比如像3G、甚至到以后5G这一类的技术在慢慢走向适用。这一款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刚才我提到的,物联网的三个主要的特性,一个是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和智能的处理。通过这几种方式实现物与物的互联。我们在国内,物联网这个概念出来以后曾经热过很长一段时间,现在还再继续的热。但我们对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或者是交通领域的从业人员,其实应该很好的去分析,到底这个技术和我们现有的系统是什么关系?我们从这个技术里可以得到什么新的启示?我们在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的,现在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很成熟的技术。另外,随着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需要对物联网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以区别于已有的应用系统。因为,当时物联网概念很热的时候,很多的地区政府说,物联网一年的产值可以达到上百亿,千亿。新的东西一年不可能做到这么高的产值,是因为把原来信息化的传感器的都纳入在里面。我们发现物联网所依托的技术和产品其实远远比物联网本身要发展快,而且不断被现有的应用系统所吸收。所以,我们要问一问,物联网的立脚点是什么?它所带来给产业的变革到底在什么地方?它对这个物的对象的标识是它的一个特点,我们在智能交通中间,怎么去把这个概念好好的去应用,提高我们这个系统的互联性。

智能交通本来就是跟通讯密不可分的,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基于传感器网的智能交通系统这个提法是不是恰当,物联网就是物联网,需要找到自己特质的地方和应用。在我们国家前期,物联网概念炒得比较热的时候,很多地方和部门吸收了很多物联网的项目。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家也在反思,我们做的这些东西到底有多少是物联网的内容。另外,物联网是不是就要从建大平台开始,是不是就要一开始提宏伟的计划。现在看来,因为一个是需求,如果没有需求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物联网建立大概念的平台,要慢慢的转向应用推动为主。在今年,包括物联网支持的一些项目,很多都是从应用。在应用里面,智能交通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因为交通来说,第一个涉及的范围很大,第二个基础还相对比较好。对于车联网来说,各个地方对它的概念都不一样,包括有一些城市了产业联盟,它是以信息服务为主的。这个是在美国2009年一个世界大会做的一个演示,已经实现了车在运行过程中有行人可以自行避让,比如红绿灯,灯就会在这个线前面停下来。相对来说,在城市的环境里面,各个诚实的环境不一样,其实上也是在进行着无人驾驶的表演。车在行进过程中,比如前方有出事故会紧急踩刹车。

说到整个智能交通的产业,每一个国家做得方式都不一样,美国是提出一个大而全的方式,然后不停的研究,但最后推出用到实用反而比较慢。在日本,我觉得日本在产业化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日本值得一提的是两个系统,一个是UICS系统。UICS有几大汽车厂商成立的,当然也得到了国家和协会的支持。但整个产业链并不是通过交通的现金服务来取得。它的利润点是从车厂来的。车厂每卖一台这上面的设备就要交多少钱,然后去做信息的发布和系统的维护等。在国内,我们做信息服务,也有很多公司前赴后继的投入,但现在很少看到有赚钱的。产业链要很好的分析,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果从老百姓口袋里,你没有办法每个月去掏钱。我觉得日本,这个商业运作模式做得非常好。第二,日本的ETC也是推广的非常好的。现在车99%都装了ETC,现在最牛的是是没有装ETC的。这可能跟我们中国还不太一样。日本实际上以这两个为载体,在2004年建立了Smartway。在车上是设有ETC和导航,路侧设立很多的信息发布点和传输点,通过车和路之间的交互来进行信息服务以及相关的提醒等。大家可以看到,日本和美国实际上走的是两条路。这个是日本在全国已经做了几千个点,路侧的点,通过这些点去跟车进行交互。日本所走的是车和路的协同。但这个和美国、欧洲走的路是不一样的,路和车之间的协同应该日本这种做法的现实意义比较大一些。我觉得日本的产业化的思路和欧美是不太一样的。

在中国,在过去的十年内,在智能交通有很大的发展,从一开始技术的开发到2006年到2010年相关技术的集成应用,以及自己的产业化到我们2011到2015年提出的这些方面,我觉得这些是在追打欧美日,这些从应用的技术上和欧美日差距不是很大了。在十五期间,国家组织的以城市为主的试点的应用,2006到2010年期间的发展,国家层面重点关注的领域是大型活动中的智能交通,还有不停车收费和高速公路管理,紧急事件管理,创新与产业化,道路交通安全。自从道路运输有了以来,道路安全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在大型的国际活动中智能交通的一个主要内容,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的世博,广州亚运会等。应该说,从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全国的一次性来说,现在做得最好的是停车收费系统,虽然用户量不是太大,但格局在慢慢形成。在ETC设备形成过程中,我们的标准委员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在国家自有的国家标准出来之前,当时花了几千万引进了国外的系统做实验,国外的一些系统,欧洲和日本的都有,主要是以欧洲的为主,但没有办法满足中国特殊的情况,就是缺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标委会提出了要做中国自己的标准。没有ETC车道的时候就刷卡也可以通过。我们国家自有的民族产业很快就起来了。到现在为止,已经有30多家企业按照我们国家的标准在生产了,产品也是各式各样供大家选择。

按照交通运输部发改委的文件,要努力去推动ETC的应用。到2015道路覆盖率要达到60%,ETC车道要6000条,用户超过500万。

在近期,物联网概念提出来以后,发改委和工信部也立了很多国家的项目。在交通体系,交通部也通过发改委也立了几个项目,一个是基于物联网的城市职能交通应用示范,在我们广州市进行了,主要的内容是公交的管理和服务。第二项是长三角航道及京杭运河水系智能航运信息服务(船联网)应用示范。近期又有一个项目,就是海运和铁路的联运。

这个会议的主题是标准化。所以我重点介绍一下在标准化领域大家是怎么做的。在智能交通的相关标准化ISO,我们是中国是有投票权的国家。这个组织在目前国际上是非常活跃的。另外还有欧洲标准委员会TC278,它和ISO签订了一个合约,只要它做新的标准,同时也是在做ISO的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制订过程中,有很多的斗争。目前来说,美国、北美是比较弱视的。另外,欧洲小国家多,票数多,所以相对来说,北美、美国、加拿大是相对比较弱视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它现在成立了一个TCITS的技术委员会,我们也参加过很多次他的年会,这个协会目前来说是非常受重视的。像我们的手机,移动打电话的标准其实就是从ETSI出来的,它这个标准的执行力要比ISO强得多。另外,还有一个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这个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这个是不同的标准他们之间的协同关系。应该说整个来说是互有重点,相互协同的一个方式。我介绍一下ISO下面的几个工作组,现在一共是18个工作组,这个工作组活动比较频繁的是10个。最需要关注的是,为智能运输系统提供服务的便携式移动装置和协作系统。我们国内的智能交通技术标准委员会我们承担了有史以来我们第一个国际标准,就是在17工作组。现在正在走相关的程序。我们觉得更重要的是在国内要把国内的应用做好。所以,我们启动了国内的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这个标准会做到实处。而且我能肯定的是会比ISO这个标准先出来。当时,在做这个标准的时候也是很有意思,标准是韩国人主导的,因为他们有三星这样的企业,想推动手机的应用,他们要求中国来参与这个。我记得我当时去开会的时候,他们工作同志就不停的跟我说,你承担这个。我们分析,他们是看到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回来讨论以后,我们就决定要做这个标准。

国际及地区相关组织标准化工作热点: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智能交通发展的热点和变化。在2002年以前,主要是做基础的东西,术语、体系框架、信息安全。2002到2005年,主要是以地理信息数据库存、更新电子收费:道路、公交、交通管理。2005年到2007年,货物营运车辆及物流数据交换、信息服务为主。2007到2010年主要是车辆辅助驾驶以及通信。近期,主要是车路协作系统,移动便携设备应用、通信

在美国,我们所看到的是DSRC物理层的标准,有一个1609的系列,这个标准出来也是影响非常大。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发现也有一个问题,汽车在高速行进过程中,通讯的效果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好。

在这种比较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怎么去做?我们成立了一个交通领域物联网标准工作组,以这个工作组为龙头,集中了很多交通委员会在里面。在国内,我们在做物联网或者智能交通相关的标准时有几个指导思想:第一,坚持自助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第二个是用好技术标准,有条件的保护自助产业。第三个,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在我们目前来说,在物联网这个领域,我们也经过物联网工作组的讨论,认为有几块是我们需要快速完成的东西,一个是传感器的交通应用,另外一个是最基础的东西,那就是标准的问题,车路协同的专业通讯。如果只是一个小系统,自己用自己的系统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大范围的互联,谁都能读到你信息的时候,信息安全是一个很容易突破的问题。我们在信息安全方面也是作为一个重点。目前来说,我们ETC怎么去演化成车路协同,这也是一个思路,因为国家已经有国家超高速无线局域网跟它去协同。这个可能跟国际上走的路不太一样。

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为演讲人发言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