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智慧中国”的模式与对策
2011-07-05 13:46:47 - 行业资讯

1 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

2008年底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概念,引起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的关注。

智慧地球也称为智能地球,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这一概念由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并被美国总统奥巴马采纳应用并上升为美国的国家创新战略,拿出上千亿美元组织实施。

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如今信息基础架构与高度整合的基础设施的完美结合使得政府、企业和市民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IBM认为,建设“智慧地球”需要三个步骤:首先,各种创新的感应科技开始被嵌入各种物体和设施中,从而令物质世界被极大程度的数据化。第二,随着网络的高度发达,人、数据和各种事物都将以不同方式联入网络。第三,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则可以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洞察,并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简而言之,“智慧地球”可概括为:传感器等感应科技的运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Cloudcomputing)。IBM并为中国量体裁衣式地提出,将在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智慧的银行等六大领域建立智慧行动战略。

2 “智慧地球”对中国的影响

2.1推动变革

IBM的“智慧地球”,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对当前世界(包括中国)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的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案。“智慧地球”并不是新鲜的想法,而是克服了信息技术应用中零散的、各自为战的现状,“从一个总体产业或社会生态系统出发,针对该产业或社会领域的长远目标,”以创新的方法,“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潜力以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互动,以此推动整个产业和整个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形成新的世界运行模型。”这种创新是一种内生式的扬弃,是在继承中的发展。

2.2带来希望

“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能为全球和中国IT产业带来新的希望,使IT产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电网、智慧医疗等,能够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可带动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带动整个社会就业率的提高,从而让人们在经济低迷期看到一线曙光。

2.3创造条件

IBM“智慧地球”所实现的信息化与经济融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更可以帮助中国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使中国从“智慧地球”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不仅在短期内可以战胜某些风险与挑战,而且也为长远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2.4带动发展

中国信息化建设不但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更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认识“智慧地球”理念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中国带来的影响。信息技术(IT)是一种通用技术(GPT),能带来经济与社会运行的根本性重构。罗森伯格曾精辟地对此做出描绘“新信息技术不仅是个单纯的应用工具,而是有待发展的过程,使用者与操作者变成同一群人。因此,使用者能够控制技术,就像在互联网上一样。因而创造与操纵符号的社会过程,和生产与分配财富及服务的能力之间,便有了紧密的联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人类的心智成为一种直接的生产力,而不仅是生产体系中的决定性元素。”中国信息化建设必须从这个高度出发,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将先进管理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发挥信息技术的效能,提高中国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新体制。

3 建设自己的“智慧中国”

“智慧中国(SmarterChina)”概念的提出,既是“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智慧地球”的缩影。“智慧地球”理念所涵盖的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处理、决策分析等信息技术,我国均已具备一定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

3.1以传感技术为例

中国已经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感技术工程中心等研究开发基地,初步建立了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2010年,传感器业总产量达到40.5亿只,品种规格已有近8000种,并已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中得到一定应用。

3.2在射频标签领域

中国已突破芯片、天线、封装、标签、读写器等系列RFID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建立中国RFID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了中国RFID技术标准体系。在频率规划方面,中国已于2007年出台了800/900Mhz射频识别技术频率规划试行规定。同时,已有近300家国内企业加入了“中国RFID产业联盟”,积极推进中国RFID产业与应用的发展。

3.3在网络技术方面

中国为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在技术研发、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品产业化方面都提前进行过全面部署。早在2002年就通过中日合作开展IPv6教育网试验系统的建设,并于2004年开始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的建设。在此之后,国家连续组织实施了三批下一代互联网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工程,使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产业和应用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中国自主建设的下一代互联网已经有了几百万用户,并且可以生产60%以上的下一代互联网核心关键设备。

3.4在智能信息处理领域

以智能交通为例,中国目前智能交通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一是公路交通信息化,包括高速公路建设、省级国道公路建设;二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三是城市公交信息化。仅北京市就已初步建成四大类智能交通系统:即道路交通控制、公共交通指挥与调度、高速公路管理、紧急事件管理,约40个子系统,分散在各交通管理和运营部门。

当前我国应在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加强相关技术集成创新的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尽快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在公共事业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发展重点开展试点示范,等待商业领域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成熟并进行充分安全和技术论证后,再以商业先行、快行,公共事业后进、缓行的办法逐步实施。“中国只有真正掌握了与‘智慧地球’相关的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从容地应对‘智慧地球’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才有可能建设成自主可控的‘智慧城市’”。

因此,只要国家重视,相关行业努力,我们应该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智慧中国”。

4 “智慧中国(SmarterChina)”的基本模式

4.1“智慧中国”的定义

“智慧中国(SmarterChina)”既是“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在中国的体现,也是在新形势下对中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称。“智慧中国”的定义是:运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和3G(4G)等传输网络、利用云计算(Cloudcomputing)、数据处理、智能决策等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乡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政务、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并对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进行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便捷、高效、优美的智慧国家。

简单地说,“智慧中国”是以信息化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环境为载体,以智慧为本位,既包括城乡生产与生活模式的信息化、智能化,还包括城乡软环境的改善和公民素质的提升,涵盖城乡人居环境绿色化、低碳化以及公民自身的高智商与高度文明,涵盖了城乡管理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智能化。

在全球信息化趋势和“智慧地球”理念的推动下,“智慧中国”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途径。

4.2“智慧中国”的总体目标

“智慧中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国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政府、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乡管理水平和公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中国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公民的智慧国家。

建设“智慧中国”,契合《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内在要求。建设“智慧中国”,将显著扩大全国总产业发展规模,拓展内需要求,提高内需质量,更新生活模式,有效提升公民总体幸福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优化转型。

4.3“智慧中国”的特征

4.3.1全面感测

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省区和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4.3.2充分整合

“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省区和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4.3.3激励创新

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省区和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4.3.4协同运作

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省区和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省区和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4.4“智慧中国”的基本架构

4.4.1信息采集层

利用视频监控、RFID技术、各种传感技术、进行城乡各种数据和事件的实时测量、采集、事件收集、数据抓取和识别。

4.4.2运作操控层

对采集到的数据和事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按照工作流程建模编排、事件信息处理,自动选择应对措施,通知相关负责人、进行工作流程处理、历史信息保留及查询、网络设备监控等。

4.4.3领导决策支持层

国家管理者可进行多部门仿真演习、信息查询与监控、工作流程进度可视化监控、历史数据分析、相关专家协同分析、进行城乡管理流程优化;为城乡的智能化管理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数据支持与经验分析。

4.5“智慧中国”的内在结构

4.5.1组织结构

智慧中国主要由智慧行业构成,智慧行业是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新的生产力改造行业,使行业工作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的过程。行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智慧行业发展的必然,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使中间管理组织设置变得简单,管理程序简化,上层决策层贴近执行层,信息传输更加容易。

4.5.2技术结构

“智慧中国”技术结构极大地制约着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智慧中国”要求尖端技术、先进技术占据很大比重,物联网、传感技术、“云计算”、数据处理、决策分析等高新技术大量应用,初级技术、原始技术占比大大缩减。

4.5.3人员结构

“智慧中国”从拥有的技术水平角度,与技术结构相对应,人力资本可分为三个层次,上层为尖端技术研究人才,也可称为学术型人才;中间层为应用研究人才,也可称为工程型人才;下游即生产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也可称为基础型人才。不同的技术结构,也就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当技术结构呈现明显低高度、大宽度特征时,意味着它需要更多的基础性人才和中间应用型人才。而对应“智慧中国”的要求,则是与之相反。

4.5.4知识结构

随着“智慧地球”的发展,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小,越来越普遍联系在一起。“智慧中国”社会的岗位角色,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目前,这个趋势已经初显,而且虽然距离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趋势的目标意义十分重大:就是促使中国变得越来越智慧。

4.6“智慧中国”的重点领域

一个国家由关系到国家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等核心系统组成:

4.6.1组织系统

公共安全、健康和教育,这些是能否给公民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生活的重心。

4.6.2业务/政务系统

工商业与公民所面临的政策和管制环境。

4.6.3交通系统

国家通过交通系统提供给组织和业务/政务相互移动的能力。

4.6.4通讯系统

国家机构、企业和公民通过通讯系统来共享信息和沟通。

4.6.5水和能源系统

国家也将为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两个必要的公用设施—水和能源等。

5 构建“智慧中国”的主要内容

构建“智慧中国”的主要内容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政府、智慧公共服务、智慧产业和智慧人文等,初步显现“智慧中国”的雏形。

5.1智慧基础设施

“智慧中国”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交通和电网等国家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就是要不断夯实信息化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让国民充分享受到有线宽带网、无线宽带网、3G移动网、无线宽带网以及智能电网等带来的便利。此外,还要整合城市周边交通环境资源,实现出行成本更低廉、更便捷,形成智慧交通框架。

5.2智慧政府

建设“智慧中国”首先要建设“智慧政府”。智慧政府要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强化综合监管,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要加快推进综合政务平台和政务数据中心等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项目,完善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和应急指挥等若干与维护城市稳定和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密切相关的信息化重点工程,使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

5.3智慧服务

完善、高效的公共服务是“智慧中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智慧中国公共服务涉及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服务、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智慧平安和智慧生态等方面。其中,智慧医疗是构建“智慧中国”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以信息丰富完整、跨服务部门为基础、面向患者的系统工程,它使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为城乡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此外,要全面推进市民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能化、绿色生态智慧化等一系列惠民的智慧手段的实施。营造一个安全、和谐、便捷的智慧型人居环境。

5.4智慧产业

“智慧中国”孕育智慧产业,智慧产业托起“智慧中国”。对于中国而言,智慧产业当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原则,重点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主的智慧产业发展,将智慧产业作为“智慧中国”的战略推进器,引领中国的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包括电子信息、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咨询顾问等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智慧中国”完整的智慧产业群。

全球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要力争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超前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智慧中国”信息社会的“推进器”。

5.5智慧人文

提高中国公民的素质,造就创新国家的建设和管理人才,是“智慧中国”的灵魂。要充分利用城市各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骨干企业等在人才方面的资源优势,为构建“智慧中国”提供坚实的智慧源泉。要完善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切实营造“引得进、育得精、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同时,要通过有效举措,鼓励公民终身学习,通过各种形式,营造学习型国家的良好氛围,树立中国特有的智慧人文的良好形象。要努力挖掘和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梳理并开发现实文化资源禀赋,增强“智慧中国”的文化含量,把创新、创业、创优的现代公民精神与“智慧中国”加以整合,突出大文化、大智慧,丰富“智慧中国”的内涵。

6 “智慧中国”的应用项目

6.1智慧交通系统

建设“智慧中国”首先要建设智慧交通。通过道路收费系统、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统、数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平台;帮助进行城市路网优化分析;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支持。

6.2智慧城市指挥

“智慧中国”由许多智慧城市构成。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和治理通常是以单个部门为中心,关注各自孤立的目标而没有把对整个城市的影响进行全盘考虑。智慧城市是一个单一整体,同时又能拆分为许多互通互联的子系统。各子系统发送重要的事件消息给城市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有能力对这些事件进行协调处理和提供指导性的处理方案。

6.3智慧医疗服务

通过电子病例和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等技术,医疗信息和资源会得到有效整合。医生可以随时查阅每位患者的历史病例,从中发现病症规律,确保患者在不同医院得到快速、一致而且准确、公平的医疗服务。

6.4智慧安防系统

智慧安防主要以城市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为平台,以数字地理信息为基础,结合移动定位系统、数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平台,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声、像、图、文字四位一体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针对城市部件的检查、报警、紧急事件处理、指挥调度、督察督办等功能。如:食品安全追溯、危险品安全处置、灾害预警与处理等。

6.5智慧电网系统

以物理电网为基础(我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6.6智慧建筑系统

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楼宇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的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功能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6.7智慧的食品

民以食为天,国家会建立起智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追踪监控系统、生产评估系统、应急制度等措施,保证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无污染。不久,市民在选购食品时,只需按下手机按键,就可以了解食品的产地、生长状况、营养提示,甚至烹调方式和菜谱建议。

6.8智慧的水资源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国家的发展之源。利用智慧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相关机构将能够对城乡的各种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同时,还可进行智能调配,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城市建起更多“无形”的水库。

6.9智慧政府服务

通过电子政务,公共物流服务,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改变“公告栏”式的政府网站,将其变成“服务型”的业务网站,树立服务型政府为民办事的形象。为公民提供各种咨询信息和服务,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7 建设“智慧中国”的对策

7.1提供保障

“智慧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今的世界,信息化已经成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现代化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国家和区域和谐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智慧中国”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融合下,“智慧中国”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必将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争先抢占技术产业和经济制高点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将会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保障体系,满足政府决策、宏观调控、科技创新、自然环境监控与管理以及社会公益事业对信息方面的要求。

7.2扬长避短

“智慧中国(SmarterChina)”是“数字中国(DigitalChina)”的延续和升级。过去10年,作为我国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中国的发展令人瞩目。以数字中国为总目标的数字省区、数字城市等信息化工程在全国蓬勃发展。各级政府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这一经济增长倍增器的作用,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航空摄影测量、遥感全球定位等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海洋、水文、气象、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明显提高了政府部门预测生态变化、适应和保护自然环境、实施精细化管理、应对处理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金税、金关、金盾、金融管理等一系列的实施规范了政府部门业务流程,提高了政府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用信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实施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过程控制CAE及辅助管理CAPP等系统实现了研发设计、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精确控制,可以减少资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企业还借助现货网络、电子商务、ERP等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降低库存,提高效益,使各种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这些实践都给“数字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丰富了内涵。

但是,我国有关“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活动多停留在宏观战略研究层面,缺乏统一规划的大型具体项目支撑。许多“数字城市”相关项目缺乏综合应用、信息共享和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定位,对产业和研发的拉动不足,应用严重滞后于需求,产业大而不强,重复建设共享困难,运营机制和运行模式不健全,尤其是缺乏国家层面的衔接。法制、体制等环境薄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实践不成熟等都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智慧中国”建设要吸取“数字中国”的教训,要实行两手抓:一手抓基础设施,一手抓信息资源整合,为建设智慧中国奠定基础。

7.3统筹协调

实行需求牵引、统筹规划、阶段发展、择优支持、技术共享的方针,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智慧中国”的宏观管理和规划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关键是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法规,重点是开放公共数据,为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注重技术创新,勇于跨越发展,力争从空间信息发展大国转变为空间信息强国。

7.4集成创新

应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加强相关技术集成创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公共事业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发展重点开展试点示范,等待商业领域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成熟并进行充分安全和技术论证后,再以商业先行、快行,公共事业后进、缓行的办法逐步实施。“中国只有真正掌握了与‘智慧地球’相关的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从容地应对‘智慧地球’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才有可能建设成自主可控的‘智慧城市’”。

7.5抓好落实

“智慧城市”是“智慧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中国”建设最终要落实在“智慧城市”上。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中国并不仅仅是对现有的城市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而是要在可持续发展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建设城市体系中的物资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综合管理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目标是智慧城市系统的根本设计原则。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过程中,应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自上而下的设计城市的局部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数据的采集、传输、有效利用的要求。“智慧中国”将逐步改变传统的城市观念和生活方式,缔造一个崭新的城市文明。同时也为中国的IT及其相关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促进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智慧城市、“智慧中国”的终极目标。

在国家有关部门及各级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积极参与下,“智慧中国”的建设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8 建设“智慧中国”的举措

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智慧地球”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之深远,可能将远远超过互联网,世界将运行到一个更高的“智慧”水平,中国信息化建设也必将站上一个更高的平台。由此,必须谋划好一个“智慧中国”的国家信息化体系,打造“智慧中国”,将“智慧中国”作为定位未来我国信息化建设思路的重要内容,使整个国家信息化工作建立在动态而灵活的基础上,能够更“智慧”地运作。

8.1抓住“智慧中国”的4大要素

8.1.1以人为本

“智慧中国”需要以人为本,临需应变不是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基于对需求的预判事先做出相应调整才是以人为本的真谛。将“智慧中国”拟人化,并赋予其智慧,将科学化、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用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诠释,让人有一种暖暖的感觉,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积极性的提高,从而增强责任意识,让“智慧中国”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

8.1.2以技术为先导

“智慧中国”是国家信息化的技术创新过程,是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信息化生产力发展在国家的具体体现。物联网、传感网等方兴未艾,在可预见的将来,“智慧中国”建设将随着信息技术升级而不断加快。因此,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数字技术进步为基础,建立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智慧中国”管理体制。

8.1.3以业务为载体

“智慧中国”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化服务的对象和工作的目的。“智慧中国”是国家信息化的载体,是国家信息化的工具和工作的对象。二者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互为目的。“智慧中国”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发展,推动数据量的几何级增长,“云计算”势在必行,有必要考虑建设国家各个行业的“公有云”和企业业务的“私有云”。

8.1.4以投入为基础

要正确处理“智慧中国”建设投入的需要和可能的矛盾。“智慧中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需要拥有长远目光,未雨绸缪,提前介入,为未来的重大增长机遇做好准备,为未来提前布局。另一方面,不能超越经济承受的正常能力,要在保证国计民生正常需要的前提下来搞信息化建设。“智慧中国”建设既要面向未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要注意目前各种环境的制约,尽量降低整个“智慧中国”的投入成本,实现“智慧中国”的成本和效益的最优配置。

8.2实现“智慧中国”需要的5个转变

8.2.1从以项目为主线向以体系结构总体规划为主线转变

将“智慧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而不是分割为一个个相互独立的“项目”,造成“智慧中国”工作的人为割裂。

8.2.2把握信息技术和“智慧中国”之间的关系,“智慧中国”建设要从二者结合向深度融合转变

“智慧中国”需求要尽量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支撑的平台上,要根据“四化”的特征与要求来进行。凡是不符合“四化”要求的“智慧中国”过程都要进行改进。“智慧中国”要以国家信息化的内容为基础进行编程,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势渗透到所有的“智慧中国”建设之中,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8.2.3信息资源要从以业务系统收集和使用,向以信息或者数据内在结构为基础的全局的数据库或者数据仓库转变

8.2.4把信息安全从外部的要求演变成内在的要求,建立与应用系统真正合为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

8.2.5转变以往的一揽子建设思路,“智慧中国”是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智慧中国”的结果是由一个个“智慧中国”的过程组成的。要尊重信息化建设的客观发展规律,分清楚发展阶段,实现阶梯式或分步式的发展,每过几年都能上一个台阶。

8.3加强“智慧中国”的管理

8.3.1业务管理

一方面以“智慧中国”业务建模(组织、流程、功能、资源、信息)为基本手段,构造、开发和维护业务应用系统。支持“智慧中国”全业务范围和全生命周期的业务建模,包括业务的功能、信息、组织、资源,以及业务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和实施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另一方面是业务重组。主要包括两方面:对“智慧中国”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对“智慧中国”业务流程进行精化、简化,消除重复无效的环节,完善存在断点的流程。

8.3.2技术管理

“智慧中国”工作中要有清晰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理念,运用SOA的架构体系,使得管理工作体现出随需而变的特质。从技术管理的特征和过程出发,整合技术管理的方法、战略和应用理论,构建技术管理结构体系。从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出发,着重在技术创意和模糊前端、技术战略制定方法、技术开发、研发管理、技术学习、技术集成、技术转移和扩散、技术营销和技术创业等方面进行创新。

8.3.3安全管理

(1)构建完整的“智慧中国”安全体系架构,建立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完整的端到端的安全防护模型。(2)构建基于“智慧中国”平台的网络安全架构体系。在网络层:保障网络路由、网络地址、网络传输加密等基础网络的安全;在用户接入层:确保合法的用户接入,访问合法的网络范围,并保障用户信息的隔离等用户接入网络的安全;在业务层:保证用户访问内容的合法性与安全性。(3)在“智慧中国”整体平台角度从网络管理、用户管理、业务管理及管理制度等多层次、多方位地多管齐下,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8.4建设”智慧中国”的措施

8.4.1更新理念

技术的进步是推进社会进步的火车头。“智慧中国”建设中必须树立支持和促进技术进步的理念,形成顺应智慧技术革命发展而变化的机制。这必将对目前我们习惯的运行模式和规范产生颠覆性的改变,有必要进行系统性的评估。

8.4.2创新方法

“智慧中国”建设必须创新方法,“智慧中国”将引导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向中心节点聚集,从而影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智慧中国”将“更全面的互联互通”,目标是要实现国家层面信息化基础设施甚至自然资源的“互联互通”。必须运用“3S”(RSGPSGIS)技术消除跨地域信息化中的地理空间距离,同时突破在手工管理方式下人的管理能力的局限性,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中国”建设体系。

8.4.3革新技术

未来产品将朝着小型化、嵌入式、低功耗的趋势发展,终端设备的嵌入互联与触控变革,为智能应用提供方便;IC朝平台化发展,伴随工艺与应用的创新,智能化的应用将无所不在。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所有的新技术汇集将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智慧的中国。

8.4.4全面推进

“智慧中国”的体现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智慧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之,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结合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城市运行系统,将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的社会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并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科学性和服务质量水平,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城市运行体征的监测为基础,达到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的城市管理运行的新境界,为早日建成“智慧中国”奠定基础。

9 当前建设“智慧中国”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9.1加强理论研究,大力培养人才,营造“智慧中国”社会参与氛围

首先,“智慧中国”是在原有“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等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涉及的面更广。例如,在推广“物联网”方面还存在一些重大的技术瓶颈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现在既然要作为国家一大发展战略提出,就必须明确“智慧中国”内涵、应包括的内容及其评价的客观指标,否则,很有可能走偏方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建议中省市政府联合科研单位与本地区有关高校共同设立相关学科,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重点支持那些对目前中省市信息、网络发展状况有全面、深刻认识基础、对建设“智慧中国”既务虚又务实的理论研究课题。建立中省市及各行业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指导性、政策扶持性政府文件,制定具体的近、中、远期目标,统筹政府各部门协力引导推动“智慧中国”建设。

其次,“智慧中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全社会与公民的广泛参与,很难有效推进。因此,必须下力气、多渠道培养相关人才,同时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提升公民和全社会“智慧”的应用水平、创新素质,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建设“智慧中国”的良好氛围。

第三,政府及其各部门要率先垂范,克服狭隘的传统观念和小团体小部门利益,通过业务流程的再造,统一“智慧”的电子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承载“智慧”的电子政务,以统一“智慧”的电子政务引导中国的电子商务和“智慧中国”建设,充分整合政府内部资源,有步骤地实现网络、信息充分的内外部共享,减少政务运行成本,为全社会起带头示范作用。

9.2抓好区域典型示范,营造战略发展基础环境

一是建立中省市超级计算中心,并把如何利用超级计算机来为工业、金融、科研和学术等领域服务作为我们研究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应用到中省市统一的大的综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建设公共云计算平台,借助其提供信息服务的强大引擎或平台,整合资源,协同作业,解决污染整治对算法、方程、建模、模拟等复杂计算的需求,为中省市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二是由小到大,需求导向扶持一批智慧家居、智慧小区、智慧城区及智慧城市研究与推广项目。比如,城市的数字家庭试点项目,及时总结“三网融合”试点经验。实现“互动高清”和“增值运营”的技术集成,提升数字家庭用户体验,建立可持续用户支持的商业模式,适时在各省市引进推广,扩大应用规模,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

9.3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充分挖掘商贸潜力,增强大中城市商贸中心地位

一是深入全面、系统研究各类区域商贸市场成功模式的经验,深化各自全业务流程信息化,以此为基础,建立各自的电子商务系统,提升传统商贸交易水平。

二是建立各种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品牌、整合商贸资源。研究应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实现商贸流程的充分便捷、可控及时效性。适时建立大中城市电子商务综合平台,整合各类平台应用与服务。

9.4政府主导推进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实现“智慧中国”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政府主导建立中省市信息数据灾难备份中心。一是服务于政府内部机构的重要数据备份与安全管理,以保电子政务安全万无一失;二是应对区域全社会愈加复杂的各种系统安全需求,面向省市各类机构提供具体的、成本低廉的数据备份服务,防止信息灾难,实现社会重大基础数据可控。

二是在现有科技产业园的基础上,在无线射频、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和网络等重点设备制造领域,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逐渐扩大产业规模,支撑城市管理、电子商务、公共民生服务等众多应用,创造有效需求。

三是在各专业公共服务领域,诸如市政、交通、环保、医疗等领域,开展智慧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例如建立省市统一的区域性基于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卫生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省市“一卡通”。

9.5通过积极推广设施管理和资产管理理念,为“智慧中国”管理理念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撑和实现方法

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CAD、CAM、CAE、CAPP等CAX工具系列)以及云计算模式实现设备和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PLM),共享数据,规范过程从而达到规范维护工作、降低维护成本、减少安全事故、管理知识积累,最终达到提高设施设备服务水平、提高设施设备的资产回报率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在管理学中继ERP(企业资源规划)之后,对于设施设备进行资产管理的有效方法。

目前PLM、PDM和MES等管理系列这一方法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城市管网管理、大学管理、大型商业地产、发电供电管理、交通设施管理、医院管理等几乎所有设施设备密集的企事业单位和项目。几乎参与了所有智慧城市管理所涉及的领域。在城市的地铁、发电厂、制造业等领域已先行使用。

构建“智慧中国”需要通过“智慧城市管理”、“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制造”、“智慧医疗”等具体实现,而所有这些领域都需要推广和使用规范的资产管理实现,而实现这一理念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也是智慧管理的一部分,也符合国家积极推动的信息产业政策的方向。

10 结论

IBM所倡导的“智慧的地球”理念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在三个关键领域为“智慧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一,支持城乡建设,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城市发展面临交通、环保、公共安全、医疗、教育、能源、基础设施、供水等多方面的压力。物联网和智慧的城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工具,能够为居民带来更高质量、更绿色的生活。第二,支持传统行业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实现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并加速服务经济的发展,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第三,物联网的发展能够带动一大批新的产业出现,将整合优势资源,携手开拓能源服务创新业务,进而在中国的企业和城市共建低碳经济,支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IBM有关专家指出,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能够抓住由物联网和互联网智慧结合的趋势,结合社会各界协作创新,并将智慧深入至各行各业,决定着中国能成为智慧时代的全球引领者。

“智慧中国”的建设将实现两大革命:(1)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2)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

“智慧中国”建设具有三大战略意义:全面提升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发展的竞争力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民生管理水平。

总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从IBM“智慧地球”中得到些许启示,顺应世界科技革命的方向,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智慧中国”依照现代化的理念和要求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走新型信息化建设之路,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型国家,即建设具有“智慧地球”特色的“智慧中国”。

作者简介:

张永民,陕西省咸阳市政府办公室副县级公务员、市信息化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级专家、中国信息界专家委员会专家、兼职教授。

来源:国脉电子政务网 《中国信息界》

相关链接:http://www.echinagov.com/gov/zxzx/2011/7/5/1377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