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虽小,保护不能少(人民日报)
2019-08-23 14:14:09 - 行业资讯

初夏时节,天气渐热。说起夏日时光,不少人都会想起老家附近的那片荷塘:莲叶田田、蝉鸣阵阵,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这半亩方塘、一湾清水,在生态保护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如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一样,池塘、小溪这样的小微水体,体积微小、分散众多,更像是“肾细胞”“毛细血管”,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也是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日前,江苏南京市宣布启动消除劣V类水体治理工作,开展非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及农村黑臭池塘治理,便体现了对小微水体的关注。

长期以来,小微水体的生态调节作用,很容易被忽视。其实,在城市,小微水体可以点缀环境,可以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农村,小微水体可以提供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以池塘为例,不仅可与河、湖、渠、库等地表水体横向连通,还可与降水、地下水等纵向关联,是水系勾连、水体循环的重要参与因子,起着排水、蓄水和净化地表水、涵养地下水的重要作用。一个个小微水体,水中荷鱼蛙与岸边花草虫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有机体。

池塘虽小,保护却不能少。像池塘这样的小微水体,分布较散、管理困难且自净能力弱,水质很容易被污染,成为影响环境的黑臭水体。要让这些“肾细胞”更有活力,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可喜的是,不少地方已经逐步认识到小微水体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措施进行相关保护。一些地方在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同时,坚持“大小共治”,开展小微水体整治,通过清淤、截污、引入活水等措施,让水变清、岸更美。比如,在浙江一些地区,因地制宜设立了“塘长”“渠长”,通过镇、村、组、农户四级网格化管理,实现“池池有人管,渠渠有人看”。还有一些地方,尝试通过包干到村、设立奖励金等方式,调动村民治理、管护的热情。随着整治工作持续深入,池塘垃圾漂浮、水体黑臭的情况,在不少地方正变得越来越少。

童趣夏夜,碧水池塘。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好身边的小微水体,让更多池塘恢复童年记忆中的清凌模样。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张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