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通透,空气清新,2017年12月的空气,让京津冀乃至全国很多地方的人们都竖指大赞。的确,在“大气十条”收官之年,全国各地在大气污染防治上都加大改革力度,在“减排、管理、应急、联防”上精准发力,希望在年末的2个月能实现空气污染治理“三级跳”。
在这场空气污染“跳一跳”比赛中,谁领先了?我所在城市呼吸的空气,超越了谁、又被谁超越了?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近日,环保部发布的2017年10-12月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向人们公布了这个答案。
2017年10~12月,“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范围为49~97微克/立方米(μg/m3),平均为71μg/m3,同比下降34.3%。平均浓度较低的前3位城市依次是北京、廊坊和天津市。今天我们来看看12月份PM2.5浓度最低、同比变幅最大的北京,取得2017年空气污染治理成绩的背后原因。
+2
北京12月份PM2.5浓度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6.9%,位列“2+26”城市第一。这些数字的变化背后,其实是环境治理理念和手段的变化。环境保护不在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像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环境监管治理体制。
+4
大气治理中,高科技产品及平台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不断向地面监测实验室传输海量数据、从空中为区域大气环境的变化和趋势提供科学的分析——遥感卫星;让环保人清晰看到不同层面的主要污染物——地基激光雷达遥感装置;通过环境监测当中的神经终端,将终端汇集信息形成环境监测“大脑”的全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天地空”联网的应用,把环保监管从原来的“猜”着干变成精准治污,打造现代化的环保精细化管理体系,助力北京在空气污染“跳一跳”中实现“三连跳”。
+6
环境问题不是一城一地的事儿。在全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上,国家环境保护保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的专家对全国性雾霾扩散做分析、研判,利用大数据实现污染源追踪、预警预报、污染物迁移时空演变可视化,达到高分辨率大气环境监测,准确判断大气污染成因,追溯污染源头,为政府决策提供直接可靠的依据。目前,平台接入三千多个国控点,20000多个“环保天眼”微观站,可以为政府做服务,为环保管理、环境治理做研判,同时也可以给商用以及民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实现真正大数据的应用。
+8
把“天帮忙”用好,更是把 “人努力”用到极致。2013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同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相互支持、砥砺前行。环保部门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形成强力震慑;102个巡查组,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巡查,层层传导压力;28个专家团队点对点进驻28城,跟踪研究。
在这些连续性分数上,还有帮助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加分的外挂产品。
在北京城区,利用国际首创的《NOx快速检测方法》,使用“重型汽车氮氧化物快速检测仪”进行尾气排放检测,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在北京东部以及南部大范围高密度布设的“环保天眼”,空气六参数PM2.5、PM10、SO2、CO、NO、O3,气象四参数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对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环境进行一个实时的监测,为环保执法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对污染源精准定位,让环保执法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