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零时,今年北京首个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解除。下午4时,记者在大兴区黄村镇镇长莎红高的手机软件上看到,此时黄村镇的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显著低于全市51微克/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尽管空气质量总体向好,他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仍每日坚持强化针对污染源的巡查工作。
大兴区是北京南大门,受地理条件影响风速减缓,南下北上的污染物在此汇聚,空气质量昔日在北京排名倒数第一!
打好首都蓝天保卫战,既是重大民生工程,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政治任务。去年下半年以来,大兴区上下全力以赴打好大气治理攻坚战,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2017年PM2.5年均浓度61微克/立方米,圆满完成年均浓度6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任务,同比下降31.5%,降幅居全市第一,一举摘掉了“空气质量最差”的帽子。
没有伤筋动骨,就没有脱胎换骨
2017年4月1日,作为大兴区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区长,李强刚刚上任3个月,就因为上一年度PM2.5年均浓度89微克/立方米,被环保部约谈。
要说,大兴治理力度并不小,2016年仅压煤,就占全市总量30%。但地处平原,污染物扩散条件差,又扼守交通要道,“进京车辆多、建筑工地多、散乱污企业多”,污染物易聚难散,治理难度全市“首屈一指”。
说起被约谈时的情景,李强“脸红心跳坐不住”, 确实感到“压力山大”。“任务没完成归根到底还是重视不够、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大兴区委负责同志一针见血。
大兴以“知耻而后勇”的态度,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区级环境保护督查办公室,上级没来查,自己先一查到底。
“根治‘猫捉老鼠’现象,必须下大决心”。20多年前,地处郊区的大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各村镇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工业大院,眼下,这些大院经多次转包,成为“乱污”企业聚居之所。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大兴下决心推进“六必清”,清理“散乱污”企业4518家,以高科技园区取代工业大院。到2017年底,大兴已基本实现六环以北工业大院清零,2018年将基本实现全区工业大院清零。
细颗粒物治理,要一微克一微克地抠
从部分人参与治理,到干部群众全发动全参与,这一新办法,是大兴大气污染治理打翻身仗的重要原因。
在大兴新媒体产业基地的首兴永安供热公司,记者看到5台锅炉已经更换了新的燃烧器,结构明显更加复杂。公司技术负责人邱岩石告诉记者,实施降氮改造后,排放物下降了2/3。从2017年4月1日起,大兴区开始执行北京市制定的“世界最严”锅炉排放标准,新建锅炉氮氧化物排放限值30毫克/立方米。
“好天气要一天一天去争取,PM2.5治理要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抠。”按照市委市政府“打好攻坚战”的要求,大兴自我加压,把要求进一步提高。“采取超常规措施,彻底限煤,率先控车,强力降尘。”大兴区环保局副局长赵景海说。
一名镇长告诉记者,过去是专业人员治大气,群众负责骂天气。现在,“镇里每天都盯着PM2.5的排名,哪怕PM2.5浓度增加1微克,就赶紧查原因、想办法。”
赵景海说,现在群众个个擦亮监督的眼睛,根据群众举报,大兴区办理了区县环境违法第一案。一年来,在群众的配合下办理环境领域违法案件462起,其中侦办行政拘留案件36起,行政拘留37人,刑事拘留案2起,刑事拘留9人。
执法力量下沉,多部门联合监管
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种执法中的尴尬局面在大兴治污中被打破。
2017年9月18日,在榆垡检查站,一辆重型柴油车被拦,现场环保工作人员袁硕检测发现排放超标,当即填写《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现场监督抽测记录》,交给交警进行现场处罚。这是北京市超标排放机动车处罚权转交管后的“第一案”,标志着“环保取证,公安处罚”的新模式开始运行。
重型柴油车一辆车的排放,相当于200辆小轿车。治理过境车超标排放,是一场硬仗。袁硕说:“过去对外地个人车辆,环保部门没法当场处罚,按程序经过现场取证、立案、审批等,一套流程下来耗时3个月之久,实际执法效果常常落空。”
“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是北京市执法力量下沉的新机制。这一机制,在大兴治污中发挥了威力。大兴实施环保、交管等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后,改变了“管不了”的被动局面。“过境北京,必须依法行车”这个意识,开始在司机中广泛传递。
打了翻身仗,大兴的经验是,环保工作绝不仅仅依靠环保部门,环保责任必须细化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环保工作新格局。
大兴的变化,正是北京市直面问题、严字为先、实字托底,以超常规的状态实施超常规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生动写照。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朱竞若、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