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又到了盘点的时候。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发起了“2017年印象最深刻的环境事件”征集活动,其中,“环保督察”榜上有名。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央环保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2015年8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方案印发。2015年12月,河北省督察试点启动。2016年7月和11月,2017年4月和8月,经过两年、四批次的工作,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中央环保督察达到了这么一个境界和效果,叫做‘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我个人以为这个评价还是恰如其分的。”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如是说。
为了防止“一阵风”,打好治污攻坚战,环保督察将在今年继续做好“回头看”工作,防止问题再次“复发”。
“荡涤思想 触及灵魂”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生态文明机制。”在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看来,中央环保督察主要收到了这4个方面的成效。
如今,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则已显著增强,这与中央环保督察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许多地方领导同志反映,中央环保督察是“触及灵魂、荡涤思想、深受震撼”。
如何“触及灵魂”?数据给出了答案: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共与768名省级及以上领导干部、677名厅级领导干部开展了个别谈话,对689个省级部门和单位进行走访问询,问责了党政领导干部1.8万多人,累计移交了387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案卷。
“每一个督察报告,总体上70%的篇幅是讲问题,20%的篇幅谈成绩,10%的篇幅提建议。”刘长根说,通过督察,夯实了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机制,刺痛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敏感神经,达到了环保督察的根本目标。
除了压实责任,中央环保督察还解决了一大堆长期难以解决的环保“老大难”问题。
新疆卡拉麦里山等自然保护区环境问题基本整改到位,内蒙古呼伦湖湿地面积明显扩大,湖北基本完成湖泊违规养殖的清退工作,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治理进度明显加快,安徽全面叫停侵占巢湖滨湖湿地等行为……据统计,中央环保督察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
每到一地,在中央环保督察组接到的各类环境举报中,群众身边的环境污染“小事”往往占比最高,占了总数的65%左右,内容涉及到餐饮油烟、噪声、扬尘、生活污水、垃圾、小作坊加工等众多“小”污染,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乡接合部聚集的环境脏乱、厂居混杂等问题。
以解决群众举报的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形成了“边督边改”这一工作环节,效果还不错。
“可以跟大家讲,在督察方案中是找不到‘边督边改’这四个字的,这是在河北督察试点过程中实践探索出来的,现在已成为中央环保督察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刘长根说,“边督边改”营造了督察氛围,强化了基层环保意识,还有利于转变基层干部作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据统计,4批中央环保督察过程中共向地方交办了10.4万件群众环境举报,目前已经办结了10.2万件,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和拥护。
如何防止“一阵风”?
不过,有舆论反映,中央环保督察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问题,一些企业因为不满足条件被停产了。
对此,刘长根表示,在督察组进驻前后,确实有个别地方由于担心督察问责,不分青红皂白,采取紧急停产、停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应对督察组,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这是对中央环保督察的‘高级黑’,是典型的地方环保懒政行为。对此我们坚决反对,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并要求地方举一反三,严肃处理。”他说。
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就是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全面铺开,各种利益诉求纷繁复杂,部分自媒体夸大事实,进行不实炒作,混淆视听。
“对于这种问题,我们专门组织调查过,要求地方及时发布真相。比如,在第三批督察中,有舆论反映浙江绍兴造纸企业停产导致纸制品价格大幅上涨,经查实,3600家只有10家环保违法违规企业停产,并没有影响纸制品价格。”刘长根说。
2015年12月,中央环保督察就开始在河北省试点,但为什么直到2017年,尤其是8月以后,公众才感觉到督察的力度明显加大?
在刘长根看来,这与公众的认知过程有关。河北督察试点只是一个省,涉及面比较窄,又是新生事物,大家都还在猜测,紧迫感、压力感不够强。后面几批督察,随着问责工作的全面启动,压力也传导了下来。实际上,从第一批到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始终是一以贯之地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奔着责任去。
同时,督察工作也在不断进行改进。刚开始并没有要求“一台一报一网”进行公开,在实践中,督察组感到工作需要老百姓参与,于是就把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督察进驻期间要求地方每天都要公开督察信息,电视台每天晚上要拿出几分钟对整改情况进行公开报道,营造督察氛围,倒逼各地加大整改力度,切实解决问题,同时激发了老百姓的参与热情。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氛围,社会上才会感觉督察力度在不断加大。”刘长根说。
虽然中央环保督察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督察结束后,地方会不会“老调重弹”,环保督察会不会成为“一阵风”,效果大打折扣?
“在环保督察之初,特别是第一批、第二批时,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少数反弹的问题。我们也收到过一些举报,反映有些问题在进驻时解决了,督察组走了以后,问题又反弹了。”刘长根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针对这一问题,环保部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建立按月的清单式调度制度,把环保督察整改方案的内容分为重点整改问题、党委政府督办情况、建立长效机制等几方面,要求地方上报,环保部再根据报送的情况组织核查,整改不到位的采取再警告、提醒等措施。
“环保部有一套处罚机制,包括函告、通报、约谈、移交问责等措施,在推动地方强化整改长效机制方面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刘长根说。
除了这个,还有“点穴式专项督察”,就是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问题开展的,目前已经在江苏南通试验过,效果还不错。
第三招,是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把信息公开做具体,要求地方的整改方案、整改情况、落实情况等都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初步考虑,2018年要对第一轮督察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紧盯问题,压实责任。同时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针对重点地区大气污染、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污染,以及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大助力。”刘长根说。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马维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