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组织上高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指挥棒”,给那些有担当、无私欲、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的干部撑腰鼓劲,是至关重要的。
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诞生过程中,有一个和环保治污相关的事例发人深思,值得关注:
在对某省一名干部进行考察时,有同志对其工作方式持有不同看法。考察组不唯票、不武断,深入调查发现,这名干部个性强、不怕得罪人,一举关停1100多家污染小企业、小作坊,引起一些既得利益人士的非议,却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最终,这名干部没有被挡在考察视线之外。
这一真实生动的事例表明,领导干部狠抓生态环境治理,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势必要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要动一些人的“奶酪”,很有可能得罪人,招致非议。面对这样的情况,组织上明察秋毫,给那些有担当、无私欲、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的干部撑腰鼓劲,是至关重要的。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既做好“减法”,也做好“加法”,成为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一方面,在GDP等经济指标上切实为领导干部“减负”,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评价,使地方领导干部不再一味盯着GDP总量及增长率排位。另一方面,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绿色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显著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的“紧箍咒”作用,同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铁面追责,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扛在肩头。
如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渐成共识,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不过,毋庸讳言的是,仍然有少数领导干部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下大力气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虽然有利大局、有利长远,但这是功成未必在我的“潜绩”,政绩难以很快彰显;不仅可能是“潜绩”,甚至可能影响GDP增长、得罪一些人,变成吃力不讨好的“负绩”。
消除类似的顾虑,坚定领导干部切除污染毒瘤、力推绿色发展的决心,就要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应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做到赏罚严明。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文明建设搞得有声有色,这样的领导干部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对那些“说起来很响亮,做起来挂空挡”,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则要及时亮出黄牌、红牌,实行终身追责。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十九大报告将这一条列为我国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之一。在实事求是直面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十九大对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了全面部署,站位很高、决心很大、目标明确、举措扎实。高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指挥棒”,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美丽中国建设将迈出更大步伐,从而源源不断地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