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社会上对于整治“散乱污”企业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但丝毫没有动摇环境保护部的决心。随着可能加剧的秋冬季大气污染的来临,环保部表示将强化督查,按照清单制、台账式的方式,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分解到各地,强化地方责任追究。
在环保部31日召开的贯彻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下称《攻坚方案》)及六个配套方案座谈会上,环保部部长李干杰表示,将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排名,排名后三位且改善目标比例低于60%的问责副市长,低于30%的问责市长,不降反升的问责市委书记。
环保部要求,加快处置“散乱污”企业。对已经核实的量大面广“散乱污”企业,本着“先停后治”的原则,区别情况分类处置。涉大气污染物排放列入淘汰类的,一律于2017年9月底前依法依规关停取缔,做到“两断三清”,即断水、断电、清除原料、清除产品、清除设备,实行挂账销号,坚决杜绝已取缔“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和死灰复燃。列入整合搬迁至合规工业园区的,按照发展规模化、现代化产业的原则,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凡被环保核查出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按相关规定从严处理。
同期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量化问责规定》明确,对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严问责:在督查整改中虚报情况、弄虚作假,工作不严不实的;在“散乱污”企业和燃煤小锅炉排查工作中,瞒报漏报、逃避监管的;2017年以来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严重的。
李干杰表示,环保部将组成100多个巡查工作组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核查和“回头看”,对问题突出且解决缓慢的地方开展约谈,选择10个左右问题最为突出的市(区)开展机动式、点穴式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督察,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环保部日前发布的2017年7月和1-7月京津冀地区域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区域内13个城市7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0.4%,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8%;PM10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7%。1-7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0.6%,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1.3%;PM10浓度为1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0.0%。
第一财经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整体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特别是2016年秋冬季以来,区域先后多次发生重污染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大、污染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也大幅抵消了前期改善成果。
受2017年1、2月份重污染天气影响,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上半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增长5.4%,是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太原、石家庄等城市甚至上升30%以上。这充分说明,能否完成2017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关键在秋冬季,决战在重污染天气应对。
环保部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提出,治理的主要目标是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
“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薄弱环节,从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入手,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本兼治措施。”李干杰说,环保部门将按照清单制、台账式的方式,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分解到各个城市,将具体任务一一落实到各个市区县,推动治理措施真正落实到位。采取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强化督查严查突出大气污染问题,将问题移交地方政府限期解决并向社会公开。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此次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在量化考核方面有所创新。将问责事项分为“任务型”和“结果型”。
“任务型”问责中第一种是未按要求完成交办问题整改的,发现2个、4个、6个问题的将分别问责副县(区)长、县(区)长、县(区)委书记;第二种是通过强化督查或巡查再发现有新问题的,发现5个、10个、15个问题的将分别问责副县(区)长、县(区)长、县(区)委书记。地市级层面,行政区域内被问责的县(区)达到2个、3个、4个的将分别问责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
“结果型”问责是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排名,排名后三位且改善目标比例低于60%的问责副市长,低于30%的问责市长,不降反升的问责市委书记。把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与市县党委和政府责任捆绑在一起,有效调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保部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要公开环保部印发的问题督办清单以及整改落实情况,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打好攻坚战。同时采取伴随式报道等方式,及时曝光地方不作为、环境质量恶化、企业违法排污等突出问题,主动发布权威声音,积极回应公众关切。
2017年2月19日晚,环境保护部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第13督查组督查人员在企业生产车间检查。摄影/章轲
(来源:第一财经APP 作者: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