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疑似“伪命题”,IoT概念淡化了事情才能落地
2019-08-23 13:59:50 - 行业资讯

同样的一件事情,由于各自背景和视野不同,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判断。苹果推出智能手表,有人觉得这是智能手表的一个句号,而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可穿戴设备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对于物联网如此巨大的市场,每个人看到的也许都只是其中的一个碎片。虚心接受意见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糕,而是完全不想自己。让我们暂时忘记各自的立场,看看别人的观点,跳出盒子回看,也许你会发现新的蓝海。

笔者与东来的结识从他打来的一个电话开始,从此每次通话都打到手机发热,这次聊天当然也不例外。东来是沃达丰物联网业务大中华区总经理。笔者必须强调,这是一次非常“任性”的沟通,文中所有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企业的观点与立场。

彭昭:你看到的物联网市场是什么样子?

东来:讨论市场情况之前,我们先扯得远一些。物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有一点类似,它其实是IT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疑似“伪命题”。当传感器的成本、运营商的流量计费、蓝牙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到达特定阶段之后,自然而然会促使软硬件结合,形成这样一种IT系统的集成行为。我们认为这种行为应该被命名为物联网。就像云计算,是相对于传统名词“数据中心”或者“计算中心”的一个新的概念,其实并没有发生质变。物联网也是如此,不是因为我们提出了物联网这个名词,所以我们在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上就发生了质变。

我们的确需要物联网这么一个概念,去激发更多产业的集成,实现更多领域的服务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的跨界合作,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深度服务。从Gartner今年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来看,大数据和云计算都已经消失了,Gartner的官方说法是大数据和云计算融入了各个行业,不再是一个独立技术领域,这意味着大数据和云计算已经开始落地。物联网目前处于Gartner技术成熟度的顶峰,什么时候物联网也淡化了、消失了,事情才能真正开始落地。

彭昭:全球的智能家居市场你们很早就介入了,怎么看待智能家居这个领域的发展?

东来:我的总体观点是,无论是智能家居产品还是可穿戴设备这类偏重于消费类的B2C产品,受到很多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产品最终才会流行。

目前智能家居还非常不成熟,今后会不会流行还很难说。我个人认为智能家居短期内在中国不会流行,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智能家居对日常生活起居有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客观情况和国外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先来看国外,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这三个国家的智能家居比较流行,当地产品竞争激烈,市场相对成熟,企业获得盈利。他们的家庭环境是独栋别墅,前后有草坪,这是生活标配,收入水平基本上是国内一线城市的5-6倍。因此家居安防产品在国外很吃香,因为房子大、房间多,在各个房间安装远程控制灯光和温湿度的设备就变得有意义,包括独栋车库,也会安装智能家居产品。

而我们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都是以公寓为主,两室一厅或者三室一厅,复式户型占非常小的比例,不到5%。无论是冰箱、微波炉还是灯泡的远程调控,我都觉得应用动力不足,哪怕是安防应用,我都感觉驱动力不够。我没有看到使用智能家居的任何潜在痛点,对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来说并不会感兴趣。

同样从Gartner技术曲线来看,智能家居目前整个行业还处在早期阶段,爬坡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至少需要5-10年,如果没有具备长期迎战的实力和动力,当下最好还是不要选择这个市场作为切入。

对于可穿戴设备,我接触过很多比较高端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但是我看到一旦客户买单,半年后持续使用者寥寥,为服务续费的用户更是少得可怜,不足1%,使用的粘度不够。目前通过可穿戴设备给厂商带来持续收入的道路可谓难上加难,不尽如人意。

彭昭:物联网在B2B领域怎么样,应用场景多吗?

东来:有很多。在北京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映翰通公司,这是一家由清华团队创立的本土企业,已经在新三板上市,比如他们深入美国市场做自动贩卖机,做贩卖机的远程管理,或者做跟电表有关的项目,做远程抄表,做设备云服务…他们是非常典型的物联网B2B企业。

再比如清洁能源领域,江苏很多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面板上的很多数据需要上传云端。还有很多水力发电、与水处理相关的项目都有物联网在B2B领域的应用。国际上的知名公司比如PTC,做过很多跟清洁能源相关的项目和应用。

车联网前装的应用也属于物联网B2B的范畴。

彭昭:物联网在B2B领域的发展潜力怎么样?

东来:B2B这块我先来谈谈工程机械的例子。一带一路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是工程机械的几个生产大厂,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切实做好设备联网,比如通过安装一个类似于车联网远程通讯的盒子,实现对设备进行远程诊断的能力,完善最最基础的资产管理。这是中国和世界水平的明显差距,也是很大的一个发展空间。

租赁业务是个很具潜力的商业模式,如果想做好租赁,一定要对资产进行远程管理。比如卡特彼勒,每一台设备都嵌入了物联网应用服务。与我们相邻的韩国,从去年开始所有的出口设备也都植入了物联网应用,日本也是。虽然日韩还只是做远程资产的基础管理和数据上传,没有到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阶段,但比我们已经至少提前两到三年。

国内虽然有些企业在做资产追踪,但目的仅仅限于租赁的项目和设备不至于丢失,或者是在用户欠费或者回款未到的情况下,将设备锁死或关闭部分功能。这还处于被动式的物联网应用阶段,属于防御式的物联网应用,而不是开放性全面化的物联网应用。

往深层次来说,这涉及思维模式的转变。设备制造商的思维模式还是以卖设备、清库存为主,没有想到通过提供平台式的物联网服务,实现更高的附加价值盈利。

彭昭:有没有企业真正通过物联网服务赚到甜头?

东来:越来越多。比如刚刚提到的映翰通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在深圳、江苏一带,我也看到很多类似映翰通这样的公司,在海外既卖设备、卖产品,也通过服务平台获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股势头逐步爆发,而且在今明两年会迎来非常强劲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卖产品的同时,提供物联网远程服务,在产品售后仍然获得持续性的收入。

比如在深圳有一些做特定公共设施清扫设备的企业,类似于大型清扫机器人,这是一个重度垂直的市场,在海外有很多应用。他们的商业模式做得很轻,大部分价值都蕴藏在远程物联网管理平台中,这个理念已经与他们在德国和美国的竞争对手非常相似。

再比如后装车联网市场中,有些企业做胎压远程监测,与欧美国家的大型商用车队合作,他们硬件本身的价值并不高,而是通过物联网提供远程服务获利。车队管理这个行业非常特殊,中美两国对比特别明显。中国很少有覆盖全国范围的大型车队,而美国市场基本上被十几个大型车队瓜分。一旦拥有一两个美国车队作为客户,就可以养活一个很大的物联网服务团队。

彭昭:物联网B2B领域还有哪些尚未爆发的潜在机会?

东来:我先来谈谈我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现象。咱们国家有非常多的人才,牛人辈出,在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牛人们似乎都喜欢自立为王,做各自山头的寨主。就拿汽车行业来说,好多人从车厂出来创业,各自成立一个自主品牌的汽车公司,10个人出来创业做了10个新的车厂,力量非常分散。而如果这10个人汇聚在一起,冲入一个与汽车相关的物联网新型服务领域,就很有可能快速做出一个新的BAT。

物联网B2B领域目前很大的一个市场机会是垂直行业的云服务平台,无论是垂直于智能工业,还是垂直于车联网,或者垂直于其他细分领域…这种重度垂直的服务平台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最有可能成长为BAT,而且这种势头连BAT都难以阻挡。

在这种类型的公司,人的因素很重要。当企业选择与某个物联网云服务企业合作,一定是相信这个公司,信赖这个公司的人。最终会为物联网产品买单的人,都是因为看重企业背后服务的提供者,基于对人的信赖,对品牌的认可从而形成销售,并不是单纯依靠对于硬件和设备的信任,客户就愿意买单。

来源:http://www.iot101.com/editor/2015-09-26/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