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力成为零食
一位英国作家曾说过,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
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物理教授、麦克阿瑟青年科学奖获得者阿雷克斯·克鲁真展示的无线充电技术,就很有魔法的味道。
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院的学生们发明的无线充电技术。利用这种技术,电脑、手机、智能手表,甚至电动汽车,都可以随时随地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利用了中小学生都能理解的共振原理:如果某个玻璃杯里装了酒,而你的声音频率跟酒的频率一致,那你的尖叫声就会引起酒的共振,足以让玻璃杯破裂。
无线充电最少需要两个谐振器:一个来源谐振器,它能够产生磁场,这是电生磁;一个接收谐振器,当它和前者频率一致时,就会磁生电,实现无线电源转换。
这个听起来似乎很简单的发明,有着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它可以灵活取向,可以支持多设备同时充电,可以穿透木头、人体等不同物料充电,还能通过谐振中继器扩展充电覆盖范围。这些特色,可以让家居充电变得非常便利,不用四处找各种不同型号的充电器和充电线,一个电源就可以给你所有的设备充电;可以让医疗器械寿命更长,比如有的患者植入了人工心脏泵,它电池耗尽后,要手术取出才能充电,而如果用无线充电技术,这个心脏泵就能够永久植入了;可以用于矿产开采、无人驾驶飞机,还可以让电动汽车不必开到充电桩边就可以充电……
“过去几十年的技术发展,让桌面电脑变成移动电脑,有线网络变成无线网络,桌子上一堆乱糟糟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还有最后一根线——充电线。我们要解除最后一根线的束缚,让充电也变成无线。如果充电也能够变得无线及移动,我们才能打造一个真正的物联网。”阿雷克斯·克鲁真说,他给未来智能之家中可以随时随地无线充电的场景取了个名字叫“电力零食”,“以后我们充电就好像是零食一样,在家里随手可取”。
智能大厦的砖头
与把自己的技术比作“魔法”的阿雷克斯相比,把自己产品比作“砖头”的京微雅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明,就显得平实许多。不过刘明的平实里暗含一种低调的霸气,因为他做的不是普通砖头,是搭起智能大厦必不可少的FPGA芯片砖头。“智能社会算大厦,我们就是砖头,智能社会离不开我们生产的基本器件。”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子产品都离不开集成电路,其中绝大部分是专用集成电路,这种电路通过优化设计来满足特定市场,但它制成后不能升级,所以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极容易被飞速发展的电子市场淘汰。而FPGA是一种可编程逻辑芯片,它可以满足各行各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这种芯片和CPU、存储器并称为世界3大高端通信芯片,过去因为高成本和高功耗仅为专业人士使用,但现在其成本和功耗已经下降到与传统专用集成电路相近了,具备大规模进入日常生活的市场价值。
“它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呢?可按需定制,可批量生产。”刘明说,可批量生产就是把白板的芯片做好,无论哪一个行业有需求,都可按设计编程,让白板芯片变成专用芯片,马上推向市场。这样的开发模式,比使用传统专用集成芯片,要省钱省时间,可以抢抓宝贵的市场机会。
目前国际上FPGA的生产门槛很高,美国的4家FPGA公司垄断了几乎全球的市场,还用将近9000项专利建立了很高的技术壁垒。京微雅格公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0多年努力,终于突破原有格局,成为世界上第5,也是美国以外唯一一家拥有完整独立知识产权的FPGA制造公司。
“我们有将近189项专利,包括71项国际专利,覆盖了全部的技术领域,没有空缺,也培养了我们国家首批的人才。”刘明表示,公司制作的FPGA集合了传统集成电路和存储器功能,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FPGA芯片,可应用于机器人、数控机床、医疗仪器、安全监控、汽车电子、导航定位等各种智能制造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大厦基石。“传统专用集成电路的成功标志是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而FPGA高端通用芯片的成功可以带动N个产业链的发展,这个N要多大有多大。大家可以用这个‘砖头’搭各种各样的房子。”
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说起智能社会,在几乎所有科幻片里露脸的机器人是绕不开的话题。
法国埃德伯恩机器人公司生产的NAO机器人,是当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新一代可编程仿人机器人。该公司的中国区经理陈观养在论坛中谈起了机器人的现状和未来。
目前,机器人正在经历跟个人电脑一样的路径:机器人行业很像80年代电脑行业的现状,还没有普遍的操作系统,也没有硬件的标准,但生机勃勃、市场巨大,很快就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家家都有个人电脑一样,未来也会家家都有机器人。去年我们推出了PEPPER机器人,它有非常大的自由度,体内有25个电机、100多个传感器,像智能手机的安卓系统一样,可以安装一系列的程序。它售价只有几千美金,我们认为它是真正的能够走进家庭的机器人。”
陈观养认为机器人的浪潮已经到来。“2014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大概是1万亿元规模,预计到2020年整个规模会翻3倍,达到3万亿元。”
未来机器人会有哪些功能?
机器人可以管家。“它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比如说我每天不想起床,我只要喊一下这个机器人就会拉我起床,这个是通过对话实现的。还有人脸与物体识别、家电控制、安防布控,它都可以进行远程监控。”陈观养认为,“用机器人替代现在的智能家居,最大突破就是从被动到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需要拿平板电脑控制家居,但机器人可以无需吩咐,主动去做很多事情。”
机器人可以养老。人口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机器人作用将很大。机器人可以分析医疗大数据、远程诊断、健康测量、提醒老人吃药,可以实现跌倒报警等家庭监控,可以做家务,还可以上网、读报,提供情感陪护。
机器人可以当老师。目前机器人在教育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很多中小学已经通过机器人来辅助授课。陈观养说:“最特别的还是特殊教育,现在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就是自闭症领域,有些自闭症小孩不喜欢跟人交流,但是却很喜欢跟机器人交流。”
机器人还有很多其他应用,脑机控制、可穿戴设备、灾难救援、多机协同、无人驾驶……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走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互联网+人工智能
“互联网+”是个热词,当“互联网”加上“人工智能”,社会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主任、2015年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主席杨强认为,当前的互联网+,很多是浅度+,要做到深度+,就必须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互联网的最大功用是提供广泛链接、实时服务、个性化服务,它和传统产业结合时,怎样才能发挥最大能量?
杨强认为,有3大原因导致互联网加传统产业时需要人工智能的加入。
第一个原因是扩大服务规模时会看到长尾效应。所谓的长尾效应就是当用户多了,需求多了,服务的种类多了,每一个种类分布的总数非常少,但它们合起来是很大的合力。“深度加需要包含长尾部分需求。例如春运,把春运信息放在网上,让大家订票,就是浅层加;但是真正了解每一个旅客的需求,并把运输部门和旅客的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是深度加。”
第二个原因是互联网进入传统领域,理解其领域知识非常重要。“举例来说,银行呼叫中心不仅需要知道用户账号,还要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策略,比如说新客户的拓展、价值客户的甄别、VIP客户的挽留等等,在传统行业已有一套做法。这种领域规则可以用知识来描述,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知识工程,这是人工智能的强项。”
第三个原因是互联网加传统产业,要做到1+1>2,就必须做到数据之间的整合衔接,对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产生对用户的黏性,这也需要人工智能的介入。
“人工智能发展了将近70年的历史,到现在大家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说智能来自大数据和学习,机器的自动化和自主的学习。”
杨强说,机器学习能力的进步,与大数据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通过语音图像,利用各种大数据平台,来建立知识库。有了知识库,整合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智能服务,比如提供推荐、搜索、信息传递。”
杨强举了一个例子。去年有一个公益活动,是为盲人制作可以听的书籍。人工智能后台把待制作的书籍切分成一个个小段落,分发到网上,有兴趣做公益的网民,可以抽出30秒时间读完这段话,将音频上传。智能后台再将这些音频筛选整合起来,成为一本本完整的音频书,分发到盲人手中。“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我们很快就做出了100多本音频书。”
“这样拓展下去,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合力,能在医疗、交通等各种领域有更好的发挥,大大节省各方面的消耗。”杨强说,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各传统领域的合作,目前处于从1到N阶段。“我们要把N做大,最后汇集起来,形成从零到一的人工智能的巨大突破。”
来源:http://www.iot101.com/news/2015-05-28/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