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块云彩有雨:“云+端”轻松搞定
2014-09-17 13:56:30 - 行业资讯

如果有人问,提到北京,你第一个联想到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故宫,有人会说鸟巢,甚至有人会说居高不下的房价,不过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两个字:雾霾。的确如此,我们可以不去故宫、鸟巢旅游,可以不参与炒房,但是谁也不能停止呼吸,每天清晨起床,面对窗外一片白茫茫,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墨迹天气和空气质量指数之类的app应用成为手机用户第一屏的必选了。

习惯早上起床跑步的我会先打开空气质量指数,如果显示的数值低于100,那基本就没心情出去了。其实我还挺好奇这些app怎样搜集空气质量的,特别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检测精度能够缩小到一站地铁的范围之内(比如东城区北新桥、东城区东四)。按照物联网加云计算的思路,也就是“云+端”的模式,应该是先用分布在全北京的传感器实时搜集各个城区的空气数据,之后将数据传送到云计算平台上,经由先进的复杂算法处理,生成用户需要的数据产品。墨迹天气正是通过这种模式,在五年时间内,获得了超过两亿的注册用户,信息覆盖全球 260 万城市,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软件。

“云+端”模式中,传感器其实会搜集各种类型的数据,除了空气质量之外,传感器搜集的数据其实也可以用于气象预报和城市环境污染的监控。气象部门使用计算机分析天气变化已经很久了,不仅仅是为公众提供预报,也会分析和预测大的气候变化,而这里说的计算机分析是怎样一种规模体量呢? 2013年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沈阳、上海、武汉、广州、成都等5个区域中心的总体峰值计算能力达1759万亿次每秒。要知道,2004年中国气象局的整体计算能力已经在全球高性能计算机排名中列第6位。

这种超强的计算能力实际上对天气预报是非常有帮助的。最典型的情况就是体育比赛,天气情况毫无疑问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发挥,2008年奥运会时,联想集团曾经使用先进的计算手段实现了小范围、短时间内的精准天气预报,为奥运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北京地区主要赛场的实时天气状况和天气预报,全部可以通过奥运会网站查询,这其中包括 30 多个不同项目场馆的实时天气情况,还有香港奥运马术比赛场和青岛帆船中心等协办城市赛场的实时天气。联想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了15000台基于英特尔芯片的台式电脑、笔记本、服务器等计算设备,覆盖北京奥运会运营的各个层面。尤其是服务奥运天气预报的联想基于英特尔架构的超级计算机,达到了每秒运算万亿次的水平。想必也只有这样强大的计算规模,能够为全球瞩目的奥运会这样高水平的盛会提供关键的天气预报服务了。

不难发现,日常生活中一点点科技的应用背后,可能都涉及到大量IT新产品的推出尤其是带来计算能力提升的芯片升级。而将一个个传感器端与用户应用app端连接起来的,正是虚拟世界里看不见的云计算平台:一种“云+端”的模式。

空气质量和天气预报能够让我们及时了解室外环境和污染情况,让我们有效地做好个人防护,那么是否有办法从源头减少污染呢?山西有一家叫佳华科技的公司,与英特尔合作,做的就是“云+端”模式的环境污染监控。每天的服务费收入就能达到四个多亿。它们的一个主要业务就是监测工厂的废气排放,让这些工厂都无法作弊。在山西这个污染大省,能利用技术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重要了。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同样的技术模式,佳华科技还为太原市的地下管网做了实时监测系统,11个管线单位的监测全部集中到了一个平台上,并在管井和维护井里加了传感器,直接可以测水位、温度和气体浓度,把数据传到云平台上之后直接用算法就可以解决了。特别是一些常年失修的管道,只要用数据打一个曲线图,出现问题在附近找线路点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佳华科技还为山西运煤的大型车辆设计了物流服务平台,能够减少货车的空驶,提高利用率;通过物联网加云计算实现了排放量交易,等等等等。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种“云+端”正是互联网模式的精髓,随着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云+端”将会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应用,尤其是云计算平台将会充满想象力,这种模式的威力就是在“端”搜集完数据之后送到“云”上进行处理,而真正的化学反应就发生在这里,所有的数据在云端经过复杂计算和大数据算法的处理,得到人们需要的结果。

除了空气检测,不难联想到“云+端”模式在气候变迁、疫情监测预防等领域的扩展。比如国家医疗部门可以透过地方终端收集的就诊数据、PC手机端统计的用户关键词搜索来监测传染病疫情及大众健康状况,然后上传至云端与病毒库分析比对,定位相吻合的病毒,从而为下一场流行性感冒、SARS在大规模爆发之前赢取应对时间——疫情的发生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唯一能够控制的是及时制止其传播的范围,这正是“云+端”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