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少伟:未来,物联网要接管我们的世界
2013-07-05 13:52:26 - 行业资讯

物联网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炒作期,它的存在被视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物联网市场调研小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 2011年增长38.6%。从智能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正四处开花,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相比过去两年,物联网在2013年已经开始

落地,更在行业层面中卓有建树。今天计算机世界高端对话栏目有幸邀请到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总裁刘少伟先生,与大家分享有关物联网的话题。

张群英:华为对业界的贡献有目共睹,尤其在物联网持续升温的今天,华为在行业中功不可没。就中国市场而言,请您站在华为的角度为大家剖析一下物联网以及您的看法?

刘少伟:在炒作IPV6的年代,物联网也被拉进了“火坑”。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现在已经进入了落地期。就像大家熟知的云计算和SDN,它们已经很务实的开始各种部署和应用。其次,标准是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支撑技术前行的“引路人”。第三,依据我国国情,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物联网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进度。

早在2011年,华为已经初步在物联网方面做了探索。2012年,初具雏形的整体方案和研发使华为鼓舞了士气。2013年对于华为而言有了里程碑式的“人生”,针对特定行业华为已经可以拿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不论是华为还是其他企业,物联网领域的任何探索都是从零开始。华为既然踏出这一步,接下来也会和我们的客户一起投入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张群英:在规范物联网发展相关批文中提到一个细节,物联网在两化融合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未来两三年中,华为在“推动工业化”发展中会有何行动?

刘少伟:还记得人工上门抄表的年代么,时常会出现误差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无法实时收集和分析消费数据,缴费困难等用户体验差等诸多问题。同时,用户对电能质量和用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力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灵活、清洁、安全、经济、友好的智能电网成为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AMI(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电力公司可以使用AMI采集到广大用户的用电信息并决策,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AMI主动参与、合理优化电力的使用,实现电网和用户的良性互动。

华为基于在电力应用领域的积累,推出AMI解决方案,帮助电力企业实现智能抄表、线损分析并加强与用户之间的终端互动,从而改善客户体验、提升供电品质,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这只是华为在智能电网和方面的应用,同时还涉及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等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我不敢说华为是物联网行业中的领头企业,我们只是低调的做着自己该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而这个过程不仅仅局限在未来两三年,直到我国工业化水平达到世界水平。

张群英:提及物联网普遍反应到FRID,这只是非常底层的概念。实际上今天提及的物联网,已经“进化了”。为了使物联网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物联网标准的定制已经体现在了十二五规划里面,请问华为是否会在标准的定制过程中参与进来?

刘少伟:物联网在网络层次上可以大致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不可否认,感知对物联网来说是最重要的,没有感知,物联网就是无源之水。所以在过去很长时间内,物联网的镁光灯都聚焦在感知层技术。然而物联网跨越的行业及用户需求千差万别,物联网现场传感器网络制式繁多,既有各种短距离无线网络,如ZigBee、蓝牙、Wi-Fi、无线HART等,又有以有线方式连接的多达十几种的现场总线网络,如Modbus、Foundation Fieldbus、CAN、ProfiNet等。因此统一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不能打消华为参与其中的决心。从2007年3GPP制定无线领域的标准,到2011年oneM2M酝酿物联网的标准,华为都积极参与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课题研究的重要工作。

物联网标准的制定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目前来说,很多行业已经着手为标准“献计献策”,只是还没有形成最终的框架。华为长期参与通信行业标准的制定,也有一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如果别人做标准企业跟着做产品,就一定会出现滞后,因为你对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物联网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标准的制定同时,企业最好还是深入跟踪投入精力去研究。

张群英:华为针对物联网在第一季度发布了自己的产品方案,请刘总介绍一下华为在物联网方面具体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刘少伟:华为可能是个比较幸运的企业,在物联网方面产品成型都要归功于我们的客户,是他们给了华为“灵感”。2011年我们的海外某电力客户给了华为很大的启发,他们需要将原有的机械式电表全部更换成电子抄表,同时更新原有老旧系统,实现抄表员远程抄表智能化。这样的工作对于华为来说,是头次遇到,也正是这个机会使华为真正走上了“物联网”的道路。

随后智能楼宇的方案也随着客户的需求慢慢成形。随着楼宇能耗成本逐渐上升,迫使人们寻求新方法来降低楼宇内部能源消耗。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实施有效的能效管理手段,可充分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变配电、照明、空调、供热等能源使用状况,实行集中监视、管理和分散控制,从而实现建筑能耗的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智能节能策略,从整体上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这些案例背后的支持者就是华为的AR530系列产品,这是一套物联网网关是专为工业环境设计的网关设备,可以满足在恶劣的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环境下的网络通信需求。AR530系列是集路由、交换、安全和采集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工业网关路由设备,具有强大的行业应用扩展能力。AR530系列包含以下款型: AR531-2C-H、AR531-F2C-H、AR531GP-H、AR531GBP-D-H。

华为物联网网关基于AR路由器平台,提供更好的网络特性,有丰富的网络接口及自组网功能,一个盒子就可以满足所有场景,真正做到All-in-one box。

张群英:早些年间的3C概念和物联网有些相似,但目前来说应该有些不同了,请问刘总,3C和物联网的概念有何区别?

刘少伟:3C合一的概念应该是在2002年的时候被提出的,那时是希望将家电通过网络整合到一起进行远程控制,仅此而已。而现在我们提及的物联网则是把与我们有关的事物通过传感器连接到一起,再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传输。

张群英:物联网带给大家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刘总在工作中是否觉得物联网同样如此神奇?

刘少伟:的确会有很多新鲜事发生在我们身边。记得很多年前一个外籍专家给我讲述了一则新闻,标题是“有了IPV6不会被狗咬”。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新鲜,是吧?在美国,电表抄表都锁在一个屋子里,而抄表员都有钥匙可以进去查看电表,而有些人家里养着狗,有主人在家的时候可能不会怎样,若是主人不在家,门一开狗就会出来咬人。如果说有了IPV6抄表员就可以远程办公,也避免了被狗咬。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效率。

张群英:物联网的兴起是否会影响传统行业,使他们面临消失的可能?

刘少伟:物联网的发展或许真的使一些传统行业消失,但是同样也有机会兴起一些新兴企业。在行业中看久了就会发现,本来它不是你的对手,但就是突然杀出一匹黑马抢走了你的“饭碗”。传统行业不一定会消失,更多的是他们转移了注意力,打破了传统方式去接受新鲜事物了。就好比智能手机或多或少都影响了照相机产业。

张群英:华为在谈及物联网的时候,我稍微注意了一下,好像没有提到一个非常热门的行业就是仓储物流,请问原因何在?

刘少伟:这个行业涉及最多的就是FRID,而FRID又不是华为擅长的领域。目前华为还处在聚焦期,保守起见华为还是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其次,是我们接触的客户,如果说客户有需求,我们也会逐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做他们想要的产品。

张群英:在物联网发展的几年了,不知您是否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最近几年物联网的发展进步不是很快,原因在于技术还是其他?

刘少伟:不仅仅是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都会有这样的过渡期。我大概总结了一下,原因有这么几点。第一,客户不愿意为“新东西”付钱。客户认为,我原有的传统方式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的现有需求,而投入“新东西”也不会立竿见影一下见到收益。第二,技术还是跟不上。技术问题需要产业的发展去催收,但是目前来看,投资和精力还都不够,做产品解决方案的人就更不愿意为之付出,因为做了并没有得到客户的认可。第三,产业链不够成熟。标准首先是行业应该制定的规则,而现在看来难度比较大,因为互联网涉及的行业实在太多。

张群英: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应该同样存在安全问题,请问刘总,华为在这方面是否有准备?

刘少伟: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确实也存在安全问题。如果有一天物联网以IP为基础,那么遭受的攻击手段会与传统的互联网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大部分还是类似的,因为他们同样是通过计算,通过IP网络,通过服务器等加载在一起的。就拿华为的AR系列产品来说,也同样考虑到安全问题,因此该系列产品集成了“安全”在里面。

张群英:请您表述一下中国对物联网的期望?

刘少伟:华为在物联网行业中努力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做产品也好做方案也好,始终保持开放平和的心态。大家非常清楚,物联网还处在成长期,我们也希望业内的企业能够与华为并肩作战,为物联网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