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追逐“云端”之上的中国梦
2017-11-30 15:16:17 - 媒体报道

通州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一个又一个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传来。 2018 年,通州区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技术、成果、人才聚集,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 家以上。同时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将2017 年启动的 “灯塔计划”、“运河计划”人才工程进一步落实。每位人才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创新创业故事;每项科研成果应用前,都经历过不断摸索的千回百转。本报专访“灯塔计划”入选者李玮,听他讲述追梦路上的热爱与执着。

李玮:追逐“云端”之上的中国梦

本报讯(记者陶涛)“公司总部来到通州,并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城市副中心建设,我们真的觉得很荣幸,而我也已经把自己当作了通州人,深深爱上了这里。我常去运河边跑步,通州的空气质量还真是提升不少!”说这话的,是曾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第一套“ 微观监测站”,彻底改变“雾霾”成因不清楚的佳华科技“掌门人”李玮。面前的他儒雅阳光,开朗健谈,充满情怀,完全颠覆了记者之前对“科学家”的印象。

2016 年,这家已发展十几年的企业将总部从山西太原迁到通州,李玮找到了挥洒梦想的又一方热土。公司由数百名以技术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也成为通州环保领域的强大智囊。

今年6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考察企业,并在佳华科技位于山西的生产基地详细了解了“环保网格化微观站”等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李玮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自主创新成果的汇报。

如今,李玮和团队正致力于建设全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并推动建立全民环保新模式,“云计算大家都很熟悉,大家可以把这些平台都看作是个以‘云’为中心的世界,所有的监测数据都存储到‘云’上,然后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电脑、IPAD 这些终端设备访问‘云’中的数据和应用,并使用移动终端对现场进行操作和管控,相信这种 ‘云+端’的技术会逐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聚焦环境质量监测 流着泪邀合作伙伴回国

这三年间,李玮还遇到了另一个问题:环保。“山西的安全事故刚有好转,空气和水又在各省的排名中倒数第一,我们就又从井下爬到了烟囱上面,开始做环保的监测、环保物联网、环保联动指挥系统。”就这样,三年以后,李玮在国内又多待了两年,将物联网应用重点从矿井安全转移到了环境质量监测,自主研发出第一套污染源监控系统,并在全国推广。

几年下来,物联网在山西开花结果。“能明显地感觉到祖国需要人才,也确实搭建了很好的发展平台。而且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把高科技应用在一线和基层的价值。”就这样,李玮选择踏踏实实留在国内做实事,直到现在。

李玮的合作伙伴吴晓闯说,一次吃饭喝酒,李玮很激动地说 “晓闯你一定要回来帮我一起做环保物联网”。“他流着泪说,非常想让他的家乡天更蓝、水更绿。”就这样,相识于美国,并在佳华科技创立之初一直在美国为李玮提供技术支持的吴晓闯,2009 年回国,正式加盟佳华科技,成了同李玮并肩前行的战友。

把梦想植回故乡 “织”出煤矿安全网

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李玮和妻子赴美留学。经过努力奋斗,两人一个在美国罗克韦尔公司工作,一个是通用汽车的经济学专家,夫妻俩衣食无忧、前程似锦。

2003 年,罗克韦尔公司组织团队来华考察,32 岁的李玮也是其中一员。“很偶然的机会,去了我的家乡山西,山西煤矿事故特别多,我是做自动化的,又是做物联网,我觉得那儿有太多有意义的事要干,我也确实想把所学实践到应用上,用高新技术来改变当地。加上当时政府极力邀请,就留了下来。” 那一年,李玮回国创业,建立佳华科技。

就这样,当年为逐梦出国的李玮,把梦想又植回了故乡。“我和太太定了个三年之约,三年后就回去陪家人。”但很多时候事情发展由不得自己。公司当时做矿井安全,要把井下的风、水、电、采、运、人员管理、瓦斯监控全部连起来形成物联网,一年里,李玮下井100 多次。2006 年,佳华科技通过自主研发,为山西煤炭企业生产出了第一批智能安全监控系统。“一次矿井事故会让很多的家庭和孩子面临绝境,所以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到了三年头上确实有些割舍不下了,就和太太商量我是不是继续留下来。”

研发“环保天眼” 靶向治理污染源

近年来,雾霾问题不仅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更成为老百姓的心头痛点。人们十分想知道,大气和污水中的污染物究竟来自何处?怎样准确定位污染源的位置?

李玮意识到,解决大气污染防治问题,首先要突破精确定位污染源这一道难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本地污染因素的有效监测、管理,网格化技术密集布点,层层上传数据,责任下移,打破原来的环境监测和管理模式。”

2013 年全国雾霾问题严峻,李玮首次提出大气网格化监测理念,并在全国首创“大气网格化环境监控管理系统”,通过网格布点锁定污染源,实现靶向治理。佳华科技承担北京市通州、房山、丰台,上海,山东,山西等全国30个地市的环境监测,应用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库,给污染源戴上“紧箍咒”。

“我们在通州布设了450个网格化的微观监测站、18个标准站、1个全项站,覆盖全区,仅用10分钟就能锁定污染区域。通过物联网采集方式,形成了一套空气质量监测的‘环保天眼’,依托 ‘环保天眼’,环保局能够实时、全面地掌握全区污染物分布情况,执法人员也能快速锁定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这也是全国首次成功将网格化监测有效应用到空气监测中。正是这套系统,助力通州在一年的时间甩掉了两项空气污染指数在全市垫底的局面。

李玮的梦想仍在继续着,“做环保大数据,一个区域的监测数据用处毕竟有限,只有将成千上万的传感器联在一起,将多区域的数据进行融合,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希望打造环保物联网领域的‘阿里巴巴’,依托这座多源的‘生态环境大数据矿山’,创建出政府监管、企业负责、公众监督下的全民环保新模式”。

“马拉松精神” 服务副中心发展

李玮的办公室内有一面墙,挂着他历次参加马拉松长跑得的奖牌。“马拉松是我一直在坚持的运动,也会号召公司的同事们一起淋漓尽致地奔跑。”说到业余爱好马拉松,李玮又将话题引到了本行上,“2014 年,我参加了北京马拉松,很多人带着口罩在跑,当时对我的触动很大。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多年,将主要精力聚焦到环保、关注雾霾治理的一个主要原因。”

回国这些年,李玮不仅在工作中践行着“马拉松”精神,以奋斗者的激情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还变得越来越服水土、接地气。“科技只有和应用结合在一起,转化成生产力,才能真正让它有用处。”而“把科技成果要转成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这句教诲,是李玮小时候经常从父亲口中听到的。李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迄今为止,他已经有8 年没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生活了。而他还记得小时候,父亲李同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弟子)也曾因为工作,离开了家里8 年的时间。

“除了大气网格化环境监控管理系统,我们还在通州应用了水质在线监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雪亮工程’。现在国家对信息化企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非常大,这是非常好的契机。”未来,李玮将带领佳华科技应用高新技术服务城市副中心发展,引进各方资源,倾力打造高科技人才高地和技术联盟,为把副中心早日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添砖加瓦。

25 年前,李玮毕业,那时尚无物联网;25 年后,他却在这个领域独领风骚。追梦路上,也许永远没有终点,但这一路的好风景,早已在沿途洒满。

来源:通州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