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优质农产品来自“云”端——看中国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和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
2013-07-30 15:14:09 - 媒体报道

本报记者 刘艳涛 文/图

手机或鼠标轻轻一点,智能大棚里的温度、光照、土壤含水量等实时信息尽收眼底;二维码一扫,从农产品种植到交易各环节的记录一目了然……农业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全周期管理。

在发达国家,农业物联网侧重流通环节。国内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程度较低,加之信任体系缺失、信息不对称,造成优质农产品往往出现不优价的尴尬。

重复开发、缺乏标准及顶层设计则是国内农业物联网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物联网专家,佳华科技董事长李玮告诉记者,农业物联网系统软件及模块80%可以共享,根据不同特性的应用,加上个性描述功能就可以了。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一套成熟的系统,由于卖给不同的客户,每次都要软件二次开发、集成,造成经验和推广方面的巨大浪费。

7月9日,人们看到了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和佳华科技共同研发,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中国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和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开始试运行。

前端是以物联网为支撑并整合现有评价机制的信任体系,弥补流通环节信任缺陷,后端是可承接互联网用户的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两者的结合必将产生传统电商不具备的市场价值。

该系统平台以优质农产品为服务切入点,计划首批将4万种“三品一标”产品纳入服务对象。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优质农产品将来自“云”端。

整合多方评价机制,构建优农产品信任体系

不可否认,农业物联网在探索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失信、农产品交易欺诈及违约等问题方面具有技术优势。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积累,也为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开放的、统一的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提供了可能。

按照李玮的介绍,中国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和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可以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生产监测和智能控制;提供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程追溯;提供云基础平台服务,使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IT使用成本降低50%以上;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运营,为领域内外参与者提供低成本的数据服务。

“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任体系问题是第一位的。”李玮说,客户需求是开发这一系统的根本动力。优质优价,本是简单正常的市场价值规律,但在当下却成为尴尬。即便生产没有问题,消费者也会担心产品不是原产地的。他认为,现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可以全程溯源的信任体系缺失,直接造成优质难以优价。

“这套体系就是要把欠缺的东西补回来。”李玮介绍说,首先,应用物联网技术,对进入系统的优质农产品进行全程智能数据采集,将发生的事件、产品的状态都实时监测。一源一档,也就是要清楚在产、供、销、运、交链条中的组织和参与者。

从技术上讲,根据特定类型农产品流通环节,利用多源事件分析技术,解决食品流通过程监控的问题;利用农产品预警与召回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利用流通信息采集技术,提高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品质的可观测度。

更关键的是,该系统整合利用政府监管、企业管理、行业协会和第三方认证的原有系统,再加上自身基于物联网技术优势,建立一套政府认可、实时监管、公众评价为一体的信任系统。

李玮认为,这个信任系统将是服务于整个农产品行业诚信的基础。为政府监管农产品安全提供重要手段,并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疏通优质农产品的购销渠道。

以信任系统为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功能强大

近年来,农产品电商发展迅猛,市场前景广阔。以淘宝网为例,其涉农网店已经达到163万家。整个阿里平台,去年完成农产品交易额达到200亿元,今年预计会达到500亿元,2014年将会达到千亿元。

“我们的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前端有信任体系为基础。两者结合无疑更具竞争优势。”李玮说,该平台从优质农产品电商做起。现在有数百家网店在测试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说是更强大的优质农产品专业“淘宝”。

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李玮认为,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可以非常精确地定位到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客户,该平台将通过合理的广告推送和过硬的农产品质量,形成有规模的买卖群体和买卖信息的聚集。

这个平台也将推动农民多层次合作,在一定组织的基础上与市场对接,减少流通环节,保证农民效益。由于信息化的透明,会改变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优质农产品性价比也会提高。

在交易方面,平台打通了和各大银行的支付接口,无论支付宝,还是其他支付模式,都可以在平台上运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解决了困扰业界的一个难题。老百姓在网上买3斤茄子,用支付宝就行。但买上千箱苹果,几百万元的交易额,则很难办到。

李玮说:“这里边有一个信任和融资的问题。我们与银行合作,大额交易的双方谈好,银行可以先融资垫付,经销商放心发货。平台可以利用视频、打码、专业包装箱、专用车辆运输等物联网技术手段全程跟踪,银行依然掌握着货权。这就解决了各方之间的诉求冲突问题。”

提供基础云平台服务,用户不再需要主机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连成网络的传感器必然带来海量的数据。李玮认为,物联网本身形成规模才有更大的效率,而只有对数据进行有效的云处理,数据才能增值。

面对越来越大的物联网应用,如何将这些大数据处理好?作为系统的技术总承建单位,佳华科技采取“云+端”模式,来实现各种数据的处理,即以物联网和数据技术为核心,采用“现场设备+异地云”的架构模式。“异地云”即佳华科技引以为傲的强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依托山西省的能源成本优势,佳华科技已建立金融级别的云计算中心,有5000台服务器规模,全面建成后可达2万台,可支持二十万台虚拟机,满足10万农业企业用户同时使用,而使用成本将下降一半。

李玮告诉记者,他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农业领域涉及的数据采集来源进行了一次大筛查和大翻译,涉及气象水文、产地环境、生产监控、农用机械、加工储藏、物流配送、销售等各个领域,以及现存的传感器。在这个基础的信息化上做了筛分和处理。

原则上,该系统接纳已有的平台,将使用规模较大的几十个协议群进行了大型开发。无论数据来源是卫星遥感、基层的传感器、农机具、加工流水线等,都可以将数据上传、联通和应用,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为农业信息化互联互通和通用系统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软件方面,中心将农业生产、物流、销售等各种相关软件进行开发,使广大从业企业拿来就用,保证平台的开放性,使农业各环节的软件应用需求一站式完成。

以前,农业大棚上一套传感器及物联网系统,大概需要30万元到50万元,再买上一些软件得一百万元,每年还得20万元的维护费用。“如果用户使用我们的系统,每年交一万元的运营费就行。用户不再需要主机、软件、维护等等。这个基础云平台都做了。”李玮说,投资及运营成本会降低一半,而且客户不用担心机器坏了、软件中毒等问题。

这个金融级别的高可靠数据中心,还在基础上对数据安全进行保障,在整个流通和追溯过程中,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开发,保证信息安全,已经和我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寿光物流园合作,既作为信任追溯的载体,也作为我国农业信息安全的重要保证。

来源:农民日报